- 形容水滴的词语有哪些(形容水滴力量的成语):不避水火,大浪淘沙,气势磅礴,水光山色,水净鹅飞,水到渠成,水到鱼行,水尽山穷,水尽鹅飞,水底捞月,水底捞针,水底摸月,水底纳瓜,水晶灯笼,水来土掩,水枯石烂,水洁冰清,水流云散,水流花落,水流花谢,水滴石穿,水火不兼容,水火不相容,水火不辞,水火不避,水火之中,水火兵虫,水火无交,水火无情,水碧山青,水菜不交,水里纳瓜,波涛汹涌,涤瑕荡垢,涤瑕荡秽,涤秽荡瑕,滴水穿石,饭来张口,水激则旱,水调歌头。
1、不避水火 bù bì shuǐ huǒ
释义:不避水火 指不畏凶险。
出处:《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2、大浪淘沙 dà làng táo shā
释义:大浪淘沙 淘:用水冲洗。去掉杂质。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
出处:粟裕《激流归大海》:“这支队伍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质量更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
3、气势磅礴 qì shì páng bó
释义:气势磅礴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
出处:宋 文天祥《文山集 指南后录 正气歌》第14卷:“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4、水光山色 shuǐ guāng shān sè
释义:水光山色 泛指山水景色。
出处:唐·薛用弱《集异记·蒋琛》:“山势萦回水脉分,水光山色翠连云。”
5、水净鹅飞 shuǐ jìng é fēi
释义:水净鹅飞 见“水尽鹅飞”。
出处:元·无名氏《云窗梦》第四折:“我则道地北天南,锦营花阵,偎红倚翠,今日个水净鹅飞。”
6、水到渠成 shuǐ dào qú chéng
释义:水到渠成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出处:宋 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7、水到鱼行 shuǐ dào yú xíng
释义:水到鱼行 比喻条件具备,事情就可办成。
出处: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张安道论科第》:“谚云:水到鱼行。既已官之,不患其不知政也。”
8、水尽山穷 shuǐ jìn shān qióng
释义:水尽山穷 同“水穷山尽”。
出处: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9、水尽鹅飞 shuǐ jìn é fēi
释义:水尽鹅飞 比喻恩情断绝,各走各的路。也比喻精光,一点儿也不剩。
出处: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你休等的我恩断意绝,眉南眼北,恁时节水尽鹅飞。”
10、水底捞月 shuǐ dǐ lāo yuè
释义:水底捞月 同“水中捞月”。
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下卷:“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无声,却如水底捞月。”
11、水底捞针 shuǐ dǐ lāo zhēn
释义:水底捞针 在水底下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出处: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三折:“俊儿夫似海内寻针,姻缘事在天数临,无缘分怎的消任?直耽搁到如今。”
12、水底摸月 shuǐ dǐ mō yuè
释义:水底摸月 同“水中捞月”。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谚语至理》:“赊酒时风花雪月,饮之时流星赶月,讨钱时水底摸月。喻世之无赖者也。”
13、水底纳瓜 shuǐ dǐ nà guā
释义:水底纳瓜 同“水里纳瓜”。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好家私水底纳瓜,亲子父在拳中的这掿沙。”
14、水晶灯笼 shuǐ jīng dēng lóng
释义:水晶灯笼 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出处:宋 范镇《东斋记事补遗》:“刘随待制为成都通判,严明通达,人谓之水晶灯笼。”
15、水来土掩 shuǐ lái tǔ yǎn
释义:水来土掩 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
出处:元 高文秀《渑池会》:“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16、水枯石烂 shuǐ kū shí làn
释义:水枯石烂 极言历时长久。
出处:郭沫若《女神·湘累》:“我们从春望到秋,从秋望到夏,望到水枯石烂了。”
17、水洁冰清 shuǐ jié bīng qīng
释义:水洁冰清 洁:洁白。清:清净。指像冰和水一样洁白清净。形容人的品格高洁或文笔雅致。
出处:晋·张华《魏刘骠骑涞》:“金刚玉润,水洁冰清,郁郁文彩,焕若朝荣。”
18、水流云散 shuǐ liú yún sàn
释义:水流云散 喻时过境迁,人各一方。
出处:宋·陆游《临江仙·离梁州作》词:“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19、水流花落 shuǐ liú huā luò
释义:水流花落 ①喻飘泊不定或踪迹无常。②比喻时过境迁。
出处:唐·温庭筠《宿城南亡友别墅》诗:“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20、水流花谢 shuǐ liú huā xiè
释义:水流花谢 谢:脱落。指河水流逝,花儿也凋谢了。形容景色凋零残败,用来比喻局面残破,好景已不存在,无法挽回。亦作“花谢水流”。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水流花谢,春事竟茫然。”
21、水滴石穿 shuǐ dī shí chuān
释义:水滴石穿 滴:液体一点一点地往下落;穿:破;透。指水一滴一滴不断地往下落;把石头穿透。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自然会成功。
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2、水火不兼容 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
释义:水火不兼容 容:容纳。比喻二者对立,绝不兼容。
出处:《周易 说卦》:“故水火不相逮。”
23、水火不相容 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
释义:水火不相容 相:相互;容:容纳;相容:相互容纳。指水;火本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互容纳。后用来比喻人或事情彼此本质相反;根本对立。
出处:《周易 说卦》:“故水火不相逮。”
24、水火不辞 shuǐ huǒ bù cí
释义:水火不辞 见“水火不避”。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25、水火不避 shuǐ huǒ bù bì
释义:水火不避 谓不避艰险。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26、水火之中 shuǐ huǒ zhī zhōng
释义:水火之中 水火:比喻灾难。灾难困苦之中。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27、水火兵虫 shuǐ huǒ bīng chóng
释义:水火兵虫 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28、水火无交 shuǐ huǒ wú jiāo
释义:水火无交 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出处:《隋书 循吏传 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29、水火无情 shuǐ huǒ wú qíng
释义:水火无情 指水灾和火灾凶猛可怕。
出处: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鸣,正是外合里应,教智伯才知水火无情。”
30、水碧山青 shuǐ bì shān qīng
释义:水碧山青 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出处:唐·刘禹锡《洛中逢韩七中丞之笑兴口号》:“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箸雨青,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问何人。”
31、水菜不交 shuǐ cài bù jiāo
释义:水菜不交 同“水米无干”。
出处:《八琼室金石补正·北周强独乐文帝庙造像碑》:“在任清俭,与民水菜不交。”
32、水里纳瓜 shuǐ lǐ nà guā
释义:水里纳瓜 把瓜捺在水里,放手便浮起。形容不能容纳。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我劝谏他似水里纳瓜,他看觑咱如镜里观花。”
33、波涛汹涌 bō tāo xiōng yǒng
释义:波涛汹涌 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5卷:“盖因波涛汹涌,水遂为其所激而动也。”
34、涤瑕荡垢 dí xiá dàng gòu
释义:涤瑕荡垢 见“涤瑕荡秽”。
出处: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朝清班。”
35、涤瑕荡秽 dí xiá dàng huì
释义:涤瑕荡秽 涤:清除;瑕:玉上的斑点;荡:清除;秽:肮脏。指清除旧的恶习。
出处:东汉 班固《东都赋》:“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
36、涤秽荡瑕 dí huì dàng xiá
释义:涤秽荡瑕 同“涤瑕荡秽”。
出处:《宋书·礼志一》:“殿下以命世之资,属当倾危之运,礼乐征伐,翼成中兴,将涤秽荡瑕,拨乱反正。”
37、滴水穿石 dī shuǐ chuān shí
释义:滴水穿石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38、饭来张口 fàn lái zhāng kǒu
释义:饭来张口 指吃现成饭而不劳动
出处: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
39、水激则旱 shuǐ jī zé hàn
释义:水激则旱 旱:同“悍”,勇猛;激:因水受阻或震荡而向上涌。指水流受阻,激而劲悍。比喻越受阻挠,越能激起力量。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
40、水调歌头 shuǐ diào gē tóu
释义:水调歌头 词牌名。
出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