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大全
您的足迹:

成语大全搜索

rén

zhī

shī

仁义之师

仁义之师意思

  • 解释: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 语法:

    仁义之师作主语、宾语;用于称

  • 示例:

    如此说来,虽然谋叛之徒,倒也忠义可嘉。本帅仁义之师,何愁杨枭不灭。★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仁义之师成语造句

  • 1、自春秋时期宋襄公行仁义之师失败被人耻笑以后,仁者这个称号就与帝王再也联系不到一起。
  • 2、杨召合爽声言道,“老朽业已得知,贵部乃八路军!乃仁义之师!一些柴水,言何补偿?算啦算啦!哦,若长官不怪,老朽现觉腰酸背痛,想回宅休息了!”。
  • 3、省城百姓都说仁字营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从不勒索百姓鱼肉乡里。
  • 4、而且商家军进驻苏州之后,不仅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而且公买公卖,还在城中修路补墙,做了不少有益于民的好事,确实不愧为仁义之师
  • 5、兴仁义之师,天下莫敌,兴不义之师,天下皆敌。
  • [查看详情]

成语仁义之师单字解释

  • 读音:rén

    仁rén

    1.仁爱:~心。~政。~至义尽。

    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兄。~弟。~伯。

    3.姓。

    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儿。核桃~儿。花生~儿。虾~儿。


  • 读音:yì

    义yì

    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大~灭亲。~不容辞。

    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演。

    3.情谊:情~。忘恩负~。

    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父。~女。

    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

    6.姓。

    7.意义;道理:字~。定~。微言大~。


  • 读音:zhī

    之zhī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 读音:shī

    师shī

    1.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教~。

    2.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术的人:工程~。理发~。

    3.效法:~法。

    4.榜样:前事不忘,后事之~。

    5.军队:出~。劳~动众。

    6.军队编制单位。在军之下,团之上。

    7.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

    8.对和尚、尼姑的尊称: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