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体形状的词语(形容物体的形态成语):一声不响,不可捉摸,不慌不忙,云谲波诡,从容不迫,从容自若,六神无主,千姿百态,变动不居,变态百出,各有所长,含苞待放,听而不闻,垂头丧气,大惊失色,大惊小怪,大惑不解,大璞不完,失张失智,孤标傲世,得意忘形,心不在焉,怪模怪样,惊愕失色,有权有势,毛骨悚然,波谲云诡,环肥燕瘦,目瞪口呆,眉飞色舞,神采奕奕,突如其来,纨绔子弟,自惭形秽,视而不见,面面相觑,起模画样,食而不知其味。
1、一声不响 yī shēng bù xiǎng
释义:一声不响 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像猫儿戏蝶一般,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
2、不可捉摸 bù kě zhuō mō
释义:不可捉摸 捉摸:揣测;预料。指对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也指无法知道对方的用意。
出处:明 谢肇淛《五杂俎 人部四》:“及一厕足,不能自返,而故为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
3、不慌不忙 bù huāng bù máng
释义:不慌不忙 不慌张;不忙乱。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5卷:“只见翠翘不慌不忙地答道。”
4、云谲波诡 yún jué bō guǐ
释义:云谲波诡 谲:变化多端;诡:奇异。原来形容房屋结构富于变化;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
出处:汉 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摧而成观。”
5、从容不迫 cóng róng bù pò
释义:从容不迫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不迫:不急促。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出处:魏兰《原序》:“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
6、从容自若 cóng róng zì ruò
释义:从容自若 沉着镇静,神态自若
出处:张天民《创业》:“华程从容自若。”
7、六神无主 liù shén wú zhǔ
释义:六神无主 六神:道家指主宰人心、肺、肝、肾、脾、胆的神;无主:没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形容心慌意乱;惊慌失措。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吓得知县已六神无主,还有甚心肠去吃酒。”
8、千姿百态 qiān zī bǎi tài
释义:千姿百态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出处:蒋子龙《好景门》:“食客五花八门,论服饰千姿百态,论肤色黄白都有。”
9、变动不居 biàn dòng bù jū
释义:变动不居 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出处:《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孔颖达疏:“言阴阳六爻更互变动,不恒居一体也。”
10、变态百出 biàn tài běi chū
释义:变态百出 形容事物形态变化之多。
出处:《新唐书 艺文志一》:“历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然其变态百出,不可穷极,何其多也。”
11、各有所长 gè yǒu suǒ chéng
释义:各有所长 长:长处、优点。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出处:《管子 形势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也。”
12、含苞待放 hán bāo dài fàng
释义:含苞待放 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
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又命摧花使者,往来保护,以期含苞吐萼之时,加之呈妍。”
13、听而不闻 tīng ér bú wén
释义:听而不闻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4、垂头丧气 chuí tóu sàng qì
释义:垂头丧气 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失去志气;情绪低落。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
出处:唐 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15、大惊失色 dà jīng shī sè
释义:大惊失色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16、大惊小怪 dà jīng xiǎo guài
释义:大惊小怪 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奇怪。
出处:宋 朱熹《答林择之书》:“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17、大惑不解 dà huò bù jiě
释义:大惑不解 惑:疑惑迷乱;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辈子。后指对某事或情况怀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出处: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18、大璞不完 tài bú bù wán
释义: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19、失张失智 shī zhāng shī zhì
释义:失张失智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
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
20、孤标傲世 gū biāo ào shì
释义:孤标傲世 孤:孤单;标:标准高。孤高自赏,傲然一世。原形容菊花傲霜独立的形态。比喻人格的傲然不群和不与俗流。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21、得意忘形 dé yì wàng xíng
释义:得意忘形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
出处:《晋书 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22、心不在焉 xīn bù zài yān
释义: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3、怪模怪样 guài mó guài yàng
释义:怪模怪样 形态奇怪。
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9回:“龙老三你还不把那些衣服脱了,人看着怪模怪样!”
24、惊愕失色 jīng è shī sè
释义: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25、有权有势 yǒu quán yǒu shì
释义:有权有势 势:地位和权力。既有权力,又有地位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从来有权有势的,多不得善终,都是如此。”
26、毛骨悚然 máo gǔ sǒng rán
释义:毛骨悚然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27、波谲云诡 bō jué yún guǐ
释义:波谲云诡 谲:变化多端。比喻文章如波云变化多致。也比喻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
出处:汉 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嶉而成观。”
28、环肥燕瘦 huán féi yàn shòu
释义:环肥燕瘦 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形容女子体态不同而各有其风韵。也比喻艺术作品风格流派各具特点,各擅其美
出处:宋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憎。”
29、目瞪口呆 mù dèng kǒu dāi
释义:目瞪口呆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30、眉飞色舞 méi fēi sè wǔ
释义:眉飞色舞 色:脸色;表情。双眉挑动;兴奋愉快的表情跃然脸上。形容非常兴奋得意的样子。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乡绅一听此言,不禁眉飞色舞。”
31、神采奕奕 shén cǎi yì yì
释义:神采奕奕 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神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 玩具》:“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奕。”
32、突如其来 tū rú qí lái
释义:突如其来 突然发生或到来。突如:出乎意料;突然来临。
出处:《周易 离》:“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地。’”
33、纨绔子弟 wán kù zǐ dì
释义:纨绔子弟 旧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纨:细绢;纨绔:细绢做的裤子。
出处:《宋史 鲁宗道传》:“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耶?”
34、自惭形秽 zì cán xíng huì
释义:自惭形秽 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形容自愧不如别人。惭:惭愧;形:形体;秽:丑;肮脏;差。
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35、视而不见 shì ér bù jiàn
释义:视而不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36、面面相觑 miàn miàn xiāng qù
释义:面面相觑 面面:脸对着脸;相:互相;觑: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着。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出处: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第六卷:“僧问:‘如何是大疑府人?’师曰:‘毕钵岩中面面相觑。’”
37、起模画样 qǐ mó huà yàng
释义:起模画样 形容装模作样。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问:‘德山入门便棒,犹是起模画样。临济入门便喝,未免捏目生花。离此二途,未审洞山如何为人?’师曰:‘天晴久无雨,近日有云腾。’"
38、食而不知其味 shí ér bù zhī qí wèi
释义:食而不知其味 东西吃下去,却不知道它的味道。比喻读书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