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秋毫之末成语接龙可以接末作之民、末俗流弊、末大不掉、末大必折、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末如之何、末学后进、末学肤受、末学陋识、末尾三稍、末日黄花、末由也已、末节细行、末路之难、末路穷途、点击上面链接进行秋毫之末下下个顺序成语接龙游戏,生僻字用同音字代替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秋毫之末偏正式;作宾语;用于
(1)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2)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
秋qiū
1.秋季:深~。~风。~雨。~高气爽。
2.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大~。
3.指一年的时间:千~万岁。一日不见,如隔三~。
4.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危急存亡之~。
5.姓。
6.见〖秋千〗。
毫háo
1.细长而尖的毛:狼~笔。羊~笔。
2.指毛笔:挥~。
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二~。
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不足怪。~无头绪。
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米。~升。~克。
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
7.货币单位,即角。
之zhī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末mò
1.东西的梢;尽头:~梢。秋毫之~。
2.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对):本~倒置。舍本逐~。
3.最后;终了;末尾:春~。明~。~班车。上世纪~。
4.末子:锯~。茶叶~儿。把药研成~儿。
5.姓。
6.戏曲角色行当,扮演中年男子,京剧归入老生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