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ù
去
zhù
住
liǎng
两
nán
难
qù zhù liǎng nán
常用成语
中性成语
主谓式成语
古代成语
去住兩難
Dilemma between going and staying
去也不好,留也不好,左右为难。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去住两难作宾语、状语、定语;
去住两难,踌躇不决。(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九回)
去qù
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路。~向。从成都~重庆。他~了三天,还没回来。
2.离开:~国。~世。~职。~留两便。
3.失去;失掉:大势已~。
4.除去;除掉:~病。~火。~皮。这句话~几个字就简洁了。
5.距离:两地相~四十里。~今五十年。
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年。~秋(去年秋天)。~冬今春。
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了。
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
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听报告~了。
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了!⑿去声:平上~入。
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捎~。
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过去)。让他说~(=下去)。一眼看~(=上去)。
住zhù
1.居住;住宿:你~在什么地方?。~了一夜。
2.停住;止住:~手。~嘴。雨~了。
3.做动词的补语。a)表示牢固或稳当:拿~。捉~。把~了方向盘。牢牢记~老师的教导。b)表示停顿或静止:一句话把他问~了。当时他就愣~了。c)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力量够得上(或够不上);胜任:支持不~。禁得~风吹雨打。
4.姓。
两liǎng
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
2.双方:~便。~可。~全其美。~相情愿。
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天再说。他真有~下子。我跟你说~句话。
4.姓。
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难nánnànnuó
[nán]
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道。~能可贵。
3.不好:~听。~看。
[nàn]
1.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仇怨:排~解纷。
3.诘责,质问:发~。非~。责~。
[nuó]
古同“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