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字危成语大全(第二个字是危的成语):安危与共,临危下石,临危不乱,临危不惧,临危不惮,临危不挠,临危不苟,临危不顾,临危制变,临危受命,临危履冰,临危授命,临危自省,事危累卵,互为因果,前危后则,去危就安,变危为安,安危相易,居安思危,扶危定乱,扶危拯溺,扶危持颠,扶危济困,拯危扶溺,拯危济困,持危扶颠,涉危履险,祸福相生,见危授命,转危为安,阽危之域,齿危发秀,倾危之士,临危蹈难。
1、安危与共 ān wēi yǔ gòng
释义:安危与共 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
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2、临危下石 lín wēi xià shí
释义:临危下石 在人家处于危急时向他扔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谈经济者,少甚么看风使舵、临危下石之人。”
3、临危不乱 lín wēi bù luàn
释义:临危不乱 临:面临;危:危险;乱:慌乱,紊乱。指面临危险心情不慌乱
出处:梁实秋《槐园梦忆》:“此次事件端赖季淑临危不乱,镇定应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祸灾。”
4、临危不惧 lín wēi bù jù
释义:临危不惧 临:碰到;面临;惧:害怕;畏惧。面对危难;丝毫也不畏惧。
出处:《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5、临危不惮 lín wēi bù dàn
释义:临危不惮 临:碰到,面临;惮:畏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害怕
出处: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临危不惮,赴救远征。”
6、临危不挠 lín wēi bù náo
释义:临危不挠 挠:屈,折。遇到危险时并不屈服。形容英勇坚贞。
出处:《周书·李棠柳桧传论》:“李棠、柳桧并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
7、临危不苟 lín wēi bù gǒu
释义:临危不苟 临:面对;苟:苟且,草率。指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
8、临危不顾 lín wēi bù gù
释义:临危不顾 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出处:《三国志 魏志 陈留王传》:“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9、临危制变 lín wēi zhì biàn
释义:临危制变 面临危难时紧急应变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10、临危受命 lín wēi shòu mìng
释义: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临危履冰 lín wēi lǚ bīng
释义:临危履冰 临:面临;履:踩,踏。面临危境,走在冰上。比喻处境艰危,应时时戒惧谨慎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
12、临危授命 lín wēi shòu mìng
释义:临危授命 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3、临危自省 lín wēi zì xǐng
释义:临危自省 省:醒悟。临到危难时能够自己觉醒
出处:明·无名氏《云台山》第二折:“我与你指迷途,临危自省,我教你得平安,福禄如增。”
14、事危累卵 shì wēi lèi luǎn
释义:事危累卵 事情危险得像堆起来的蛋一样。形容形势极端危险。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十过》:“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15、互为因果 hù wéi yīn guò
释义:互为因果 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出处:韩振波《多余的人》:“老师教得十分尽力,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再攀艺术高峰;学生非常刻苦,进步之快超出教师的逆料。于是,二者互为因果。”
16、前危后则 qián wēi hòu zé
释义:前危后则 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17、去危就安 qù wēi jiù ān
释义:去危就安 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出处:《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
18、变危为安 biàn wēi wéi ān
释义:变危为安 变危急为平安。
出处: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19、安危相易 ān wēi xiāng yì
释义:安危相易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20、居安思危 jū ān sī wēi
释义:居安思危 居:处在。处于安全的环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1、扶危定乱 fú wēi dìng luàn
释义:扶危定乱 扶助危难,平定祸乱。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能识人,能爱人才,能为国留得那英雄豪杰,为朝廷扶危定乱。”
22、扶危拯溺 fú wēi zhěng nì
释义:扶危拯溺 溺:落水。扶助危难者,救起落水者。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
出处: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常州之义笃于友,用之有常,行之可久,扶危拯溺,尔身我手。”
23、扶危持颠 fú wēi chí diān
释义:扶危持颠 扶:帮助;持:握,把握;颠:倒,倾倒。指挽回处于危难中的国家或人。
出处:唐 杜光庭《虬髯客传》:“素骄贵,末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扶危持颠。”
24、扶危济困 fú wēi jì kùn
释义:扶危济困 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生活困苦、处境危急的人。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25、拯危扶溺 zhěng wēi fú nì
释义:拯危扶溺 溺:落水者;危:危乱,指动乱中的国家。拯救、帮助受难的百姓和动乱中的国家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3回:“岂有论道经邦之志,全无拯危扶溺之心。”
26、拯危济困 zhěng wēi jì kùn
释义:拯危济困 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27、持危扶颠 chí wēi fú diān
释义:持危扶颠 扶持危困的局面。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28、涉危履险 shè wēi lǚ xiǎn
释义:涉危履险 涉:经历;履:踩踏。身涉危难,经历险阻。形容闯过重重困难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度尚传》:“磐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駗渠帅,余尽鸟窜冒遁,还奔荆州。”
29、祸福相生 huò fú xiāng shēng
释义:祸福相生 指祸害与幸福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
出处:《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30、见危授命 jiàn wēi shòu mìng
释义:见危授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31、转危为安 zhuǎn wēi wéi ān
释义:转危为安 由危险转为平安。危:危险。
出处:汉 刘向《书录》:“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亦可观。”
32、阽危之域 diàn wēi zhī yù
释义:阽危之域 阽危:危险;域:境地。危险的境地。
出处: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故能出人于阽危之域,跻俗于仁寿之地。”
33、齿危发秀 chǐ wēi fā xiù
释义:齿危发秀 年高眉秀。
出处:《文选·任昉》:“至若齿危发秀之老,含经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
34、倾危之士 qīng wēi zhī shì
释义:倾危之士 倾:危,邪。诡辩、阴险、奸诈。比喻对国家和人民有很大危险的人。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35、临危蹈难 lín wēi dǎo nàn
释义:临危蹈难 临:面对、靠近;蹈:用脚踩。面对危险的局势,勇于赴汤蹈火,慷慨就义。
出处: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敌攻无坚,城守必完,临危蹈难,歔欷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