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家的成语三个(形容家的三字成语有哪些):三五成群,三人成虎,三从四德,三令五申,三十而立,三妻四妾,三山五岳,三教九流,三皇五帝,三省吾身,三纲五常,三缄其口,三阳开泰,三顾茅庐,三魂七魄,两面三刀,举一反三,二桃杀三士,低三下四,入木三分,孟母三迁,岁寒三友,径一周三,掉三寸舌,朝三暮四,此地无银三百两,狡兔三窟,约法三章,绕梁三日,退避三舍,韦编三绝,颠三倒四,鼎足而三。
1、三五成群 sān wǔ chéng qún
释义:三五成群 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指几个人在一起。
出处: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2、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释义:三人成虎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3、三从四德 sān cóng sì dé
释义: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出处: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4、三令五申 sān lìng wǔ shēn
释义:三令五申 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5、三十而立 sān shí ér lì
释义: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6、三妻四妾 sān qī sì qiè
释义:三妻四妾 妻妾众多的意思。
出处:清 李渔《风筝误 逼婚》:“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
7、三山五岳 sān shān wǔ yuè
释义:三山五岳 泛指名山;也指各地。
出处: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8、三教九流 sān jiào jiǔ liú
释义:三教九流 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出处: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第六卷:“(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9、三皇五帝 sān huáng wǔ dì
释义:三皇五帝 我们古代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故夫三皇五帝之礼法度,不矜于同而预于治。”
10、三省吾身 sān shěng wú shēn
释义:三省吾身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一说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1、三纲五常 sān gāng wǔ cháng
释义:三纲五常 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12、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释义:三缄其口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处: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13、三阳开泰 sān yáng kāi tài
释义:三阳开泰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出处:《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14、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释义:三顾茅庐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5、三魂七魄 sān hún qī pò
释义:三魂七魄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出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16、两面三刀 liǎng miàn sān dāo
释义:两面三刀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两面派手法。比喻居心不良。
出处: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是这郑州城里第一个贤慧的,倒说我两面三刀,我搬调你甚的来。”
17、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释义:举一反三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二桃杀三士 èr táo shā sān shì
释义:二桃杀三士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19、低三下四 dī sān xià sì
释义:低三下四 指地位、工作等很卑下;低人一等。也指神态恭顺卑屈。
出处:清 孔尚任《桃花扇 听稗》:“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
20、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ēn
释义:入木三分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出处: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21、孟母三迁 mèng mǔ sān qiān
释义: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22、岁寒三友 suì hán sā yǒu
释义:岁寒三友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出处:元·白朴《朝中措》:“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
23、径一周三 jìng yī zhōu sān
释义:径一周三 径:圆的半径;周:圆的周长。即圆的半径与圆的周长比为1:3,比喻两者相差很远
出处:《周髀算经》上卷:“勾股圆方图。”汉 赵爽注:“圆径一而周三。”
24、掉三寸舌 diào sān cùn shé
释义:掉三寸舌 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
出处:《史记 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25、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朝三暮四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周《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26、此地无银三百两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释义: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
出处: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27、狡兔三窟 jiǎo tù sān kū
释义:狡兔三窟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别多;用来躲避灾难祸患。现多比喻掩盖的方法多;隐身的计划周密。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28、约法三章 yuē fǎ sān zhāng
释义:约法三章 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9、绕梁三日 rào liáng sān rì
释义:绕梁三日 绕梁:在房梁间缭绕飘荡。(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30、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退避三舍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31、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释义:韦编三绝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32、颠三倒四 diān sān dǎo sì
释义:颠三倒四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33、鼎足而三 dǐng zú ér sān
释义:鼎足而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出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