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十二章里面出现的成语有哪些(论语十二章出现的成语):三十而立,不亦乐乎,不堪其忧,不改其乐,不相为谋,不知肉味,不耻下问,不舍昼夜,举一反三,乐在其中,从心所欲,任重道远,内省不疚,割鸡焉用牛刀,名正言顺,后生可畏,季孙之忧,察言观色,巧言令色,彬彬文质,患得患失,成事不说,敏而好学,既往不咎,牛刀割鸡,穿窬之盗,箪食瓢饮,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耳顺之年,见义勇为,见贤思齐,过犹不及,道听途说,陋巷箪瓢,饭蔬饮水,道不同不相为谋,匹夫不可夺志,名不正则言不顺,默而识之。
1、三十而立 sān shí ér lì
释义: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2、不亦乐乎 bù yì lè hū
释义:不亦乐乎 亦:也;乎:文言文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也是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不堪其忧 bù kān qí yōu
释义:不堪其忧 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出处:《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不改其乐 bù gǎi qí lè
释义:不改其乐 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5、不相为谋 bù xiāng wéi móu
释义:不相为谋 谋:商讨。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6、不知肉味 bù zhī ròu wèi
释义: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不耻下问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8、不舍昼夜 bù shě zhòu yè
释义:不舍昼夜 舍:放弃。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释义:举一反三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乐在其中 lè zài qí zhōng
释义:乐在其中 乐:快乐;乐趣。在做事情中能得到乐趣。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1、从心所欲 cóng xīn suǒ yù
释义:从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任重道远 rèn zhòng dào yuǎn
释义: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内省不疚 nèi xǐng bù jiù
释义:内省不疚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4、割鸡焉用牛刀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释义:割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5、名正言顺 míng zhèng yán shùn
释义:名正言顺 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6、后生可畏 hòu shēng kě wèi
释义:后生可畏 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的意思。指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7、季孙之忧 jì sūn zhī yōu
释义:季孙之忧 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8、察言观色 chá yán guān sè
释义:察言观色 察;观:仔细看;言:话;色:脸色。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9、巧言令色 qiǎo yán lìng sè
释义:巧言令色 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
出处:《尚书 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20、彬彬文质 bīn bīn wén zhì
释义:彬彬文质 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知本末,重纲常,彬彬文质好行藏。”
21、患得患失 huàn dé huàn shī
释义:患得患失 患:忧虑。没有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2、成事不说 chéng shì bù shuō
释义:成事不说 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出处:《论语 八佾》:“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邢昺疏:'事已成不可复说也。'
23、敏而好学 mǐn ér hǎo xué
释义:敏而好学 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4、既往不咎 jì wǎng bù jiù
释义:既往不咎 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5、牛刀割鸡 niú dāo gē jī
释义:牛刀割鸡 杀只鸡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出处:汉 王充《论衡 自纪》:“牛刀割鸡,舒戟采葵。”
26、穿窬之盗 chuān yú zhī dào
释义:穿窬之盗 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27、箪食瓢饮 dān shí piáo yǐn
释义:箪食瓢饮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8、老而不死 lǎo ér bù sǐ
释义:老而不死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29、老而不死是为贼 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
释义:老而不死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出处:《论语 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30、耳顺之年 ér shùn zhī nián
释义:耳顺之年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1、见义勇为 jiàn yì yǒng wéi
释义:见义勇为 义:正义;勇:勇敢;为;做。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32、见贤思齐 jiàn xián sī qí
释义:见贤思齐 贤:有才德的人;齐;看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3、过犹不及 guò yóu bù jí
释义:过犹不及 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4、道听途说 dào tīng tú shuō
释义:道听途说 道、途:路。路上听说来的;又在路上传播。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35、陋巷箪瓢 lòu xiàng dān piáo
释义:陋巷箪瓢 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一箪事,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6、饭蔬饮水 fàn shū yǐn shuǐ
释义:饭蔬饮水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37、道不同不相为谋 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
释义: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8、匹夫不可夺志 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释义: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9、名不正则言不顺 míng bù zhèng zé yán bù shùn
释义:名不正则言不顺 名:名分;顺:合理。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40、默而识之 mò ér shí zhī
释义:默而识之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出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