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溺字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溺字开头的成语接龙):光采夺目,分崩离析,圆顶方趾,外方内圆,意出望外,战不旋踵,扬长避短,接二连三,溺心灭质,目别汇分,短兵接战,穿壁引光,缺吃短穿,花残月缺,词不达意,质而不野,趾高气扬,踵迹相接,野草闲花,析辨诡词。
1、光采夺目 guāng cǎi duó mù
释义:光采夺目 形容鲜艳耀眼。同“光彩夺目”。
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玉台翠树,光采夺目。”
2、分崩离析 fēn bēng lí xī
释义:分崩离析 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圆顶方趾 yuán dǐng fāng zhǐ
释义:圆顶方趾 同“圆首方足”。
出处:清·龚自珍《〈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彼非圆顶方趾、父母所生之民耶?”
4、外方内圆 wài fāng nèi yuán
释义:外方内圆 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出处:《后汉书·致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圆),朋党奸,罔上害人。”
5、意出望外 yì chū wàng wài
释义:意出望外 出乎意料之外。
出处: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8回:“六月间,又得宗师录取一名科举,意出望外,从此准备进场之事。”
6、战不旋踵 zhàn bù xuán zhǒng
释义:战不旋踵 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7、扬长避短 yáng cháng bì duǎn
释义:扬长避短 扬;发挥;避:回避;避开。发扬长处;避开短处。
出处:秦牧《漫记端木蕻良》:“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
8、接二连三 jiē èr lián sān
释义:接二连三 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家中事情接二连三,也无暇及此。”
9、溺心灭质 nì xīn miè zhì
释义:溺心灭质 指淹没天然的心性,掩盖纯朴的本质。
出处:语出《庄子 缮性》:“文灭质,博溺心。”
10、目别汇分 mù bié huì fēn
释义:目别汇分 指分门别类
出处:明 宋濂《丽水黄府君墓铭》:“习五经约知其说,尤深于《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11、短兵接战 duǎn bīng jiē zhàn
释义:短兵接战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出处:《三国志 魏志 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12、穿壁引光 chuān bì yǐn guāng
释义:穿壁引光 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3、缺吃短穿 quē chī duǎn chuān
释义:缺吃短穿 指衣食困乏。同“缺吃少穿”。
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三:“赤贫户缺吃短穿,多分粮食和衣裳,还得分劈硬实的牲口。”
14、花残月缺 huā cán yuè quē
释义:花残月缺 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出处: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则这今晚开筵,正是中秋令节。只合低唱浅斟,莫待他花残月缺。”
15、词不达意 cí bù dá yì
释义:词不达意 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
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16、质而不野 zhì ér bù yě
释义:质而不野 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出处:《后汉书 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17、趾高气扬 zhǐ gāo qì yáng
释义:趾高气扬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18、踵迹相接 zhǒng jì xiāng jiē
释义:踵迹相接 同“踵趾相接”。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梁提督》:“自丛岚叠嶂间以刀掘路,士卒各怀一铁钉,踵迹相接,攀钉而上。”
19、野草闲花 yě cǎo xián huā
释义:野草闲花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
出处:宋 辛弃疾《定风波》词:“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
20、析辨诡词 xī biàn guǐ cí
释义:析辨诡词 指巧言邪说。
出处: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