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一个人错了的词(形容人是错的成语):一手包办,三省吾身,举案齐眉,以德报怨,以退为进,倒打一耙,儿女英雄,先发制人,反咬一口,固执己见,强词夺理,心明眼亮,怨天尤人,恩将仇报,恶人先告状,拿奸拿双,文过饰非,明珠暗投,是非分明,有眼无珠,混淆是非,蛮不讲理,蛮横无理,视而不见,迁怒于人,迷而知反,迷途知返,以身试祸。
1、一手包办 yī shǒu bāo bàn
释义:一手包办 操纵一切;独自办理;不须别人插手。
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你一手包揽,我只晴我的手头钱。”
2、三省吾身 sān shěng wú shēn
释义:三省吾身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一说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举案齐眉 jǔ àn qí méi
释义:举案齐眉 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4、以德报怨 yǐ dé bào yuàn
释义:以德报怨 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出处:《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以退为进 yǐ tuì wéi jìn
释义:以退为进 本指以谦让取得德行的进步。后指用退让作为手段求得前进。
出处:汉 扬雄《法言 君子》:“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
6、倒打一耙 dào dǎ yī pá
释义:倒打一耙 比喻犯了错误或干了坏事不承认;反咬对方一口。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
7、儿女英雄 ér nǚ yīng xióng
释义:儿女英雄 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8、先发制人 xiān fā zhì rén
释义:先发制人 发:开始行动;制:制服。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现泛指先下手争取主动。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9、反咬一口 fǎn yǎo yī kǒu
释义:反咬一口 原指没有抓住兽类,反而被它咬了一口。比喻遭到指责的人强词夺理反过来攻击指责他的人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9回:“拿奸拿双,拿不住双,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
10、固执己见 gù zhí jǐ jiàn
释义:固执己见 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出处:《宋史 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11、强词夺理 qiǎng cí duó lǐ
释义:强词夺理 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12、心明眼亮 xīn míng yǎn liàng
释义:心明眼亮 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出处:南北朝 王俭《褚渊碑文》:“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心明通亮,用人言必由于己。”
13、怨天尤人 yuàn tiān yóu rén
释义:怨天尤人 怨恨天命;责怪别人(怨:怨恨;天:这里指命运;尤:责怪;归罪)。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14、恩将仇报 ēn jiāng chóu bào
释义:恩将仇报 将:拿;把;报:报答。受了别人的恩惠却用仇恨来报答。形容忘恩负义。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亏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将仇报,天理何在!”
15、恶人先告状 è rén xiān gào zhuàng
释义:恶人先告状 指坏人或理亏的人抢先诉说或歪曲事实
出处:鲁迅《两地书》:“经我强硬的答复,没法对付,便用最终的毒计,就是以退为进,先发制人,亦即所谓‘恶人先告状’也。”
16、拿奸拿双 ná jiān ná shuāng
释义:拿奸拿双 奸:通奸。捉拿通奸要有成双的人证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9回:“拿奸拿双,拿不住双,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
17、文过饰非 wén guò shì fēi
释义:文过饰非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过失、错误。
出处:唐 刘知幾《史通 惑经》:“期则圣人设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委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18、明珠暗投 míng zhū àn tóu
释义:明珠暗投 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19、是非分明 shì fēi fēn míng
释义:是非分明 正确和错误非常分明。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20、有眼无珠 yǒu yǎn wú zhū
释义:有眼无珠 珠:眼珠。长着眼睛没有眼珠。比喻没有识别人或事物的能力。
出处: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常言道贤者自贤,愚者自愚,就似那熏莸般各别难同处。怎比你有眼却无珠。”
21、混淆是非 hùn xiáo shì fēi
释义:混淆是非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出处:清 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22、蛮不讲理 mán bù jiǎng lǐ
释义:蛮不讲理 蛮:野蛮;粗暴。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出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23、蛮横无理 mán hèng wú lǐ
释义:蛮横无理 野蛮横暴;不讲道理。
出处:刘操南《武松演义》第六回:“武松在旁边说话不得,恼恨县主得了贿银,这样蛮横无理。”
24、视而不见 shì ér bù jiàn
释义:视而不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25、迁怒于人 qiān nù yú rén
释义:迁怒于人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出处:《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26、迷而知反 mí ér zhī fǎn
释义:迷而知反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27、迷途知返 mí tú zhī fǎn
释义: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来。比喻犯了错误后;知道改正。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28、以身试祸 yǐ shēn shì huò
释义:以身试祸 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出处:《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为足下当暞力同心,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