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字骨的成语有哪些(第二个字是骨的成语):枯骨之馀,切骨之寒,刚直不阿,刮骨抽筋,刻骨铭心,劲骨丰肌,奴颜媚骨,挫骨扬灰,捶骨沥髓,揣骨听声,敛骨吹魂,敲骨吸髓,曝骨履肠,枯骨生肉,死骨更肉,残缺不全,毛骨悚然,焚骨扬灰,病骨支离,瘦骨伶仃,瘦骨嶙峋,瘦骨棱棱,瘦骨穷骸,白骨再肉,白骨露野,积毁销骨,竖起脊梁,粉身碎骨,蚂蚁啃骨头,起死回生,镂骨铭心,附骨之疽,风骨峭峻,骏骨牵盐,骨瘦如柴,鸡骨支床,鹤骨霜髯,切骨之恨,寒风刺骨,尸骨未寒。
1、枯骨之馀 kū gǔ zhī yú
释义:枯骨之馀 指将死之人。
2、切骨之寒 qiè gǔ zhī hán
释义:切骨之寒 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形容冷得刺骨
出处: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
3、刚直不阿 gāng zhí bù ē
释义:刚直不阿 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并一生宦迹,刚直不阿之志,具表奏闻。”
4、刮骨抽筋 guā gǔ chōu jīn
释义:刮骨抽筋 喻极力搜刮、榨取民财。
出处: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四:“清室二百七十余年间的统治在官场中已经凝集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贪婪恶习。一般的官府均以贪赃枉法为能,在上的鬻爵收贿,在下的刮骨抽筋。‘官官相卫’,让你受苦的民间硬是呼天无路,吁地无门。”
5、刻骨铭心 kè gǔ míng xīn
释义:刻骨铭心 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刻在骨头上;铭刻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出处: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6、劲骨丰肌 jìng gǔ fēng jī
释义:劲骨丰肌 劲:强有力;丰:丰满美好。形容书法笔势有力而丰润
出处:唐·张怀雚《书断》:“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
7、奴颜媚骨 nú yán mèi gǔ
释义:奴颜媚骨 奴颜:奴才的面孔;媚:献媚。一张奴才的面孔;一副献媚的骨头。形容奴气十足低三下四地讨好别人的丑态。
出处:耿可贵《孙中山与宋庆龄》第七场:“莲妹,请去传我的话:宋庆龄不愿见到奴颜媚骨之徒。”
8、挫骨扬灰 cuò gǔ yáng huī
释义:挫骨扬灰 死后将骨头挫成灰撒掉。形容罪孽深重或恨之极深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倘然要把老爷的这项银子耽搁了,慢说我,就挫骨扬灰也抵不了这罪过。”
9、捶骨沥髓 chuī gǔ lì suǐ
释义:捶骨沥髓 同“敲骨吸髓”。喻残酷搜括民财。
出处:唐·陆贽《论长吏以增户加税辟田为课绩》:“今或重困疲羸,力求附益,捶骨沥髓,隳家取财,苟媚聚敛之司,以为仕进之路。”
10、揣骨听声 chuāi gǔ tīng shēng
释义:揣骨听声 原指旧时相法之一种。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听其语声,以判贵贱。后以喻牵强附会,妄加评判。
出处: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一:“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11、敛骨吹魂 liǎn gǔ chuí hún
释义:敛骨吹魂 谓再造生灵,使死者复生。敛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结起来。吹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体。
出处:《南史·袁昂传》:“幸因约法之弘,承解网之宥,犹当降等薪粲,遂乃顿释钳赫,敛骨吹魂,还编黔庶。”
12、敲骨吸髓 qiāo gǔ xī suǐ
释义:敲骨吸髓 敲碎骨头吸取骨髓。禅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比喻极残酷的剥削。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济饥。”
13、曝骨履肠 pù gǔ lǚ cháng
释义:曝骨履肠 暴露尸骨,踩踏肠子。极言所酿战祸之惨烈。
出处:《隋书·李德林传》:“佐斗嫁祸,纷若猬毛,曝骨履肠,间不容砺。”
14、枯骨生肉 kū gǔ shēng ròu
释义:枯骨生肉 犹言起死回生。
出处:《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
15、死骨更肉 sǐ gǔ gèng ròu
释义:死骨更肉 犹起死回生。
出处:唐·牛肃《吴保安传》:“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
16、残缺不全 cán quē bù quán
释义:残缺不全 残缺:缺少一部分;不完整。残余短缺不完全。形容物体经过破坏;变得不完整了。
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十二:“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
17、毛骨悚然 máo gǔ sǒng rán
释义:毛骨悚然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18、焚骨扬灰 fén gǔ yáng huī
释义:焚骨扬灰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出处:《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19、病骨支离 bìng gǔ zhī lí
释义:病骨支离 支离:残缺不全,引伸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
出处:宋 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20、瘦骨伶仃 shòu gǔ líng dīng
释义:瘦骨伶仃 形容人或动物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亦作“瘦骨零丁”。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二六章:“这牢房比较大点、亮点,里面关着一个瘦骨伶仃的老头儿。”
21、瘦骨嶙峋 shòu gǔ lín xún
释义:瘦骨嶙峋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的走着。”
22、瘦骨棱棱 shòu gǔ léng léng
释义:瘦骨棱棱 瘦得连骨头都露出来,形容十分消瘦
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他屋里的,瘦骨棱棱的,一天愁到黑,愁米,愁柴又愁盐。”
23、瘦骨穷骸 shòu gǔ qióng hái
释义:瘦骨穷骸 骸:身体。形容年老瘦弱的身躯
出处:清·洪昇《长生殿·弹词》:“马嵬坡血污了天姿国色,江南路哭杀了瘦骨穷骸。”
24、白骨再肉 bái gǔ zài ròu
释义:白骨再肉 白骨上再生出肉来。比喻起死回生。
出处:唐 张文成《游仙窟》:“十娘怜悯客人,存其死命,可谓白骨再肉,枯树重花。
25、白骨露野 bái gǔ lù yě
释义:白骨露野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出处:三国 魏 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6、积毁销骨 jī huǐ xiāo gǔ
释义:积毁销骨 积毁:不止一次的毁谤;销:熔化。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比喻毁谤中伤的可怕。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27、竖起脊梁 shù qǐ jí liáng
释义:竖起脊梁 比喻振作精神。
出处:宋·陈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书》:“伯恭钦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体,挺特之气,竖起脊梁,当时轻重有无,独于门下归心而已。”
28、粉身碎骨 fěn shēn suì gǔ
释义:粉身碎骨 全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惜牺牲生命。也比喻彻底遭到失败或遭遇极大的磨难。
出处:唐 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29、蚂蚁啃骨头 mǎ yǐ kěn gǔ tóu
释义:蚂蚁啃骨头 比喻一点一点地苦干以完成一项很大的任务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2章:“当你看见他们像蚂蚁啃骨头似的,把一座座大山啃掉。”
30、起死回生 qǐ sǐ huí shēng
释义:起死回生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
出处:《太平广记 太玄女》引《女仙传》语:“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
31、镂骨铭心 lòu gǔ míng xīn
释义:镂骨铭心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出处:明 陆采《怀香记 夕阳亭议》:“真是镂骨铭心,没齿难泯。”
32、附骨之疽 fù gǔ zhī jū
释义:附骨之疽 附:靠近;疽:毒疮。紧贴骨头的毒疮。比喻侵入内部而又难以除掉的敌对势力
出处: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欧阳中鹄批跋:“阴弃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33、风骨峭峻 fēng gǔ qiào jùn
释义:风骨峭峻 峭峻:山又高又陡。形容人很有骨气,刚直不阿。也比喻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
出处:唐·韩愈《感春》诗:“孔丞别我适临汝,风骨峭峻遗尘埃。”
34、骏骨牵盐 jùn gǔ qiān yán
释义:骏骨牵盐 指才华遭到抑制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
35、骨瘦如柴 gǔ shòu rú chái
释义:骨瘦如柴 瘦得如同柴棒。形容非常消瘦。
出处:宋 陆佃《埤雅 释兽》:“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
36、鸡骨支床 jī gǔ zhī chuáng
释义:鸡骨支床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打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37、鹤骨霜髯 hè gǔ shuāng rán
释义:鹤骨霜髯 瘦骨白须。形容年老。
出处:宋·苏轼《赠岭老人》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38、切骨之恨 qiè gǔ zhī hèn
释义:切骨之恨 形容怨恨极深。
39、寒风刺骨 hán fēng cì gǔ
释义:寒风刺骨 寒风吹到身上,就如同刺在骨头里一般。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40、尸骨未寒 shī gǔ wèi hán
释义:尸骨未寒 寒:变冷。尸骨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回:"晁天王临死时嘱咐:‘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今骨肉未寒,岂可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