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大扫除的成语(形容大扫除的成语):一尘不染,争先恐后,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安室利处,扫榻以待,明窗净几,汗流浃背,清宫除道,灶上扫除,热火朝天,焕然一新,窗明几净,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大汗淋漓,扫榻相迎,扫榻以迎。
1、一尘不染 yī chén bù rǎn
释义:一尘不染 原为佛教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说道者不为六尘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静。形容不受坏思想、坏作风的沾染和腐蚀。也形容环境清静整洁。
出处:宋 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2、争先恐后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释义:争先恐后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出处:明 屠勋《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门桥记》:“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
3、任劳任怨 rèn láo rèn yuàn
释义:任劳任怨 任:担当、承担。做事既能承受劳苦;又能承受埋怨。
出处: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无愧屋漏,而闱中任劳任怨,种种非笔所能尽。”
4、吃苦耐劳 chī kǔ nài láo
释义:吃苦耐劳 耐:受得起;禁得起。能经受困苦的生活;也禁得起劳累。
出处:朱自清《新中国在望中》:“新中国虽然已在望中,可是得吃苦耐劳,才能到我们手里。”
5、安室利处 ān shì lì chù
释义:安室利处 指安全便利的处所。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徐无鬼》:“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
6、扫榻以待 sǎo tà yǐ dài
释义:扫榻以待 榻:床。把床打扫干净等待客人到来。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
出处:清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朋僚函札 向荣来函》:“如阁下允为留营,弟当于营中扫榻以待。”
7、明窗净几 míng chuāng jìng jī
释义:明窗净几 形容室内明亮、整洁。
出处:宋 欧阳修《试笔 学书为乐》:“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8、汗流浃背 hàn liú jiā bèi
释义:汗流浃背 浃:湿透。汗水流得湿透背衣。形容闷热或干活卖力气。也形容极度惶恐或羞愧。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9、清宫除道 qīng gōng chú dào
释义:清宫除道 清、除:洒水扫除;宫:古代房屋的通称。打扫房屋和道路。指准备迎接贵宾到来。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10、灶上扫除 zào shàng sǎo chú
释义:灶上扫除 把灶上打扫干净。比喻极容易做到
出处:章炳麟《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至五昼夜不卧,未尝有怨言,故能以弱胜强,若从灶上扫除焉。”
11、热火朝天 rè huǒ cháo tiān
释义:热火朝天 火热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烧。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出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前进吧祖国》:“从祖国到朝鲜,我看见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面是在炮火连天中奋不顾身的战斗。”
12、焕然一新 huàn rán yī xīn
释义:焕然一新 焕然:形容有光彩。光彩夺目;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
出处: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其有晋宋名迹,焕然如新,已历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
13、窗明几净 chuāng míng jī jìng
释义:窗明几净 几:小桌。窗户和小桌子擦得明亮干净。形容收拾得非常整洁、明亮、干净。也作“明窗净几”;“净几明窗”。
出处:宋 洪迈《夷坚志》:“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14、跃跃欲试 yuè yuè yù shì
释义:跃跃欲试 跃跃:急于要动的样子。心情急切地想试一试。形容对某事情非常有兴致;急切想试试。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一席说,说得唐儿乱子心痒难抓,跃跃欲试。”
15、迫不及待 pò bù jí dài
释义:迫不及待 迫:急迫;待:等待。急迫得不再等待。形容心情非常着急。
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不奏闻请旨。”
16、大汗淋漓 dà hàn lín lí
释义:大汗淋漓 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
17、扫榻相迎 sǎo tà xiāng yíng
释义:扫榻相迎 榻:床。把床打扫干净以迎接客人。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
出处:《后汉书·徐徲传》:"蕃在郡不接宾客,唯徲来特设一榻,去则县(悬)之。"宋·陆游《寄题徐载叔东庄》诗:"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
18、扫榻以迎 sǎo tà yǐ yíng
释义:扫榻以迎 榻:床。把床打扫干净以迎接客人。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
出处:《后汉书·徐徲传》:"蕃在郡不接宾客,唯徲来特设一榻,去则县(悬)之。"宋·陆游《寄题徐载叔东庄》诗:"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