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中的成语(论语孟子中的成语):不亦乐乎,不以人废言,不可收拾,不得善终,不相为谋,不知肉味,不耻下问,从心所欲,冯河暴虎,出尔反尔,割鸡焉用牛刀,化若偃草,发愤忘食,后生可畏,复礼克己,大动干戈,大张声势,大张旗鼓,好行小惠,好行小慧,察言观色,寡不敌众,当仁不让,彬彬文质,得道多助,恶衣恶食,成事不说,成人之美,犯上作乱,穿窬之盗,聪明智慧,触类旁通,赤手空拳,过犹不及,道听途说,陈力就列,风行草偃,饱食终日,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知老之将至。
1、不亦乐乎 bù yì lè hū
释义:不亦乐乎 亦:也;乎:文言文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也是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不以人废言 bù yǐ rén fèi yán
释义:不以人废言 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不可收拾 bù kě shōu shí
释义:不可收拾 收拾:整理。原意是没法归类整顿;后形容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唐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4、不得善终 bù dé shàn zhōng
释义:不得善终 善终: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恶人应有的坏下场。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 梁史 上卷》:“汝家虽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终!”
5、不相为谋 bù xiāng wéi móu
释义:不相为谋 谋:商讨。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6、不知肉味 bù zhī ròu wèi
释义: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不耻下问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8、从心所欲 cóng xīn suǒ yù
释义:从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冯河暴虎 féng hé bào hǔ
释义:冯河暴虎 犹言暴虎冯河。
出处: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
10、出尔反尔 chū ěr fǎn ěr
释义:出尔反尔 尔: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1、割鸡焉用牛刀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释义:割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2、化若偃草 huà ruò yǎn cǎo
释义:化若偃草 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语本《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出处:语出《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3、发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
释义:发愤忘食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后生可畏 hòu shēng kě wèi
释义:后生可畏 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的意思。指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5、复礼克己 fù lǐ kè jǐ
释义:复礼克己 克:克制,约束;克己:约束自己。指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
出处:《晋书·李充传》:“室有善言,应在千里,况乎行止,复礼克己。”
16、大动干戈 dà dòng gān gē
释义:大动干戈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7、大张声势 dà zhāng shēng shì
释义:大张声势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出处:《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18、大张旗鼓 dà zhāng qí gǔ
释义:大张旗鼓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出处:清 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19、好行小惠 hào xíng xiǎo huì
释义:好行小惠 好:喜欢;行:施行;惠:仁慈。指喜欢给人小恩小惠。
出处:《晋书 殷仲堪传》:“及在州,纲目不举,而好行小惠,夷夏颇安附之。”
20、好行小慧 hǎo xíng xiǎo huì
释义:好行小慧 爱耍小聪明。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何晏集解引郑玄曰:“小慧,谓小小之才知。”慧,一本作“惠”。
21、察言观色 chá yán guān sè
释义:察言观色 察;观:仔细看;言:话;色:脸色。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2、寡不敌众 guǎ bù dí zhòng
释义:寡不敌众 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23、当仁不让 dāng rén bù ràng
释义:当仁不让 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24、彬彬文质 bīn bīn wén zhì
释义:彬彬文质 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知本末,重纲常,彬彬文质好行藏。”
25、得道多助 dé dào duō zhù
释义:得道多助 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6、恶衣恶食 è yī è shí
释义:恶衣恶食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7、成事不说 chéng shì bù shuō
释义:成事不说 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出处:《论语 八佾》:“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邢昺疏:'事已成不可复说也。'
28、成人之美 chéng rén zhī měi
释义:成人之美 成:成全;帮助;美:好事。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9、犯上作乱 fàn shàng zuò luàn
释义:犯上作乱 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30、穿窬之盗 chuān yú zhī dào
释义:穿窬之盗 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1、聪明智慧 cōng míng zhì huì
释义:聪明智慧 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不觉魏鹏渐渐长大……聪明智慧,熟于经史。”
32、触类旁通 chù lèi páng tōng
释义:触类旁通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指掌握或懂得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了解和掌握同类的其它事物。
出处:《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33、赤手空拳 chì shǒu kōng quán
释义:赤手空拳 赤手:空手。指手中没有任何武器。指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或形容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也作“空拳赤手”。
出处:元 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一折:“咱如今少米无柴,赤手空拳。”
34、过犹不及 guò yóu bù jí
释义:过犹不及 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5、道听途说 dào tīng tú shuō
释义:道听途说 道、途:路。路上听说来的;又在路上传播。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36、陈力就列 chén lì jiù liè
释义:陈力就列 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出处:《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7、风行草偃 fēng xíng cǎo yǎn
释义:风行草偃 行:过;吹过;偃:卧倒;倒伏。风吹过来;草就倒伏。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下级一律绝对服从。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8、饱食终日 bǎo shí zhōng rì
释义:饱食终日 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指无所作为。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
释义: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0、不知老之将至 bù zhī lǎo zhī jiāng zhì
释义: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出处:《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