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个字声的成语大全(第四个字是音的成语):赫然有声,不动声色,交口同声,假誉驰声,兵贵先声,北鄙之声,北鄙之音,变徵之声,吠形吠声,吠影吠声,大放悲声,大音希声,寂然无声,屏气吞声,揣骨听声,杜口吞声,比肩齐声,狐听之声,狗马声色,百口同声,百啭千声,百舌之声,空谷传声,空谷足音,空谷跫音,绘影绘声,蜂目豺声,谠言直声,遁迹销声,遏密八音,金口玉音,金声掷地,铲迹销声,附影附声,附耳射声,雏凤清声,风声鹤唳,风尘之声,鹤唳猿声,鹤唳风声。
1、赫然有声 hè rán yǒu shēng
释义:赫然有声 赫然:显著盛大的样子;声:名声。形容名声很大。
出处: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2、不动声色 bù dòng shēng sè
释义:不动声色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出处: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3、交口同声 jiāo kǒu tóng shēng
释义:交口同声 犹言众口一词。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晋王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
4、假誉驰声 jiǎ yù chí shēng
释义:假誉驰声 指传播虚假的名声
出处:《旧唐书 薛登传》:“比来举荐,多不以才,假誉驰声,互相推奖。”
5、兵贵先声 bīng guì xiān shēng
释义:兵贵先声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6、北鄙之声 bēi bǐ zhī shēng
释义:北鄙之声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出处:见“北鄙之音”。
7、北鄙之音 bēi bǐ zhī yīn
释义:北鄙之音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出处:《史记 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8、变徵之声 biàn zhǐ zhī shēng
释义:变徵之声 徵:古代五音之一;变徵:指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四音级。指悲凉的音乐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9、吠形吠声 fèi xíng fèi shēng
释义:吠形吠声 比喻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出处: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
10、吠影吠声 fèi yǐng fèi shēng
释义:吠影吠声 吠:狗叫;影:身影;影子。一条狗看见生人叫起来;很多狗听到叫声也跟着叫起来。比喻不察真情;跟着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出处:清 梁启超《管子传》第一章:“而后之陋儒,并孟子之所以自信者而亦无之,乃反吠影吠声。”
11、大放悲声 dà fàng bēi shēng
释义:大放悲声 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宝钗走到跟前,见凤姐已经停床,便大放悲声。”
12、大音希声 dà yīn xī shēng
释义:大音希声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
出处:《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3、寂然无声 jì rán wú shēng
释义:寂然无声 寂静没有声音。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
14、屏气吞声 píng qì tūn shēng
释义:屏气吞声 犹言忍气吞声。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15、揣骨听声 chuāi gǔ tīng shēng
释义:揣骨听声 原指旧时相法之一种。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听其语声,以判贵贱。后以喻牵强附会,妄加评判。
出处: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一:“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16、杜口吞声 dù kǒu tūn shēng
释义:杜口吞声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17、比肩齐声 bǐ jiān qí shēng
释义:比肩齐声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出处:《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18、狐听之声 hú tīng zhī shēng
释义:狐听之声 《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盟津、河津忄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后因以“狐听
出处:《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19、狗马声色 gǒu mǎ shēng sè
释义:狗马声色 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出处:宋·张孝祥《宣州新建御书阁记》:“谓虽极天下之贵,而退朝燕息,从容娱乐者,独在于是,狗马声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20、百口同声 bǎi kǒu tóng shēng
释义:百口同声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出处: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时已亭午,小珠跌坐坟下,哭个不住。末后秃头与跟人劝止,大众百口同声,小珠方停了哭,谢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秃头家来。”
21、百啭千声 bǎi zhuàn qiān shēng
释义:百啭千声 形容鸟鸣声婉转多样。
出处:宋 欧阳修《画眉鸟》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2、百舌之声 bǎi shé zhī shēng
释义:百舌之声 比喻唠叨、多嘴。
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
23、空谷传声 kōng gǔ chuán shēng
释义:空谷传声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发出音响;立即可以听到回声。比喻很快有所反响。
出处:南朝 梁 萧衍《净业赋》:“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
24、空谷足音 kōng gǔ zú yīn
释义:空谷足音 谷:山谷。在寂静的山谷中听到脚步声。比喻非常难得的音信或事物。
出处:庄周《庄子 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25、空谷跫音 kōng gǔ qióng yīn
释义:空谷跫音 跫:脚踏地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
出处:明·宋濂《贞节堂记》:“《柏舟》之诗,不作久矣,余于妇庄,宁不若闻空谷跫音乎!”
26、绘影绘声 huì yǐng huì shēng
释义:绘影绘声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出处:清 忧患余生《序》:“而壹意孤行,为若辈绘影绘声,定一不磨之铁案。”
27、蜂目豺声 fēng mù chái shēng
释义:蜂目豺声 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出处:左丘明《左传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28、谠言直声 dǎng yán zhí shēng
释义:谠言直声 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出处:唐 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由校书郎拜左拾遗,不数月,谠言直声动于朝廷。”
29、遁迹销声 dùn jì xiāo shēng
释义:遁迹销声 谓隐居不出。
出处:《旧唐书·韦嗣立传》:“若任用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
30、遏密八音 è mì bā yīn
释义:遏密八音 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
出处:《尚书 舜曲》:“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31、金口玉音 jīn kǒu yù yīn
释义:金口玉音 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出处:晋·夏侯湛《抵疑》:“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32、金声掷地 jīn shēng zhì dì
释义:金声掷地 谓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出处:《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33、铲迹销声 chǎn jì xiāo shēng
释义:铲迹销声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出处:《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34、附影附声 fù yǐng fù shēng
释义:附影附声 盲目附和。
出处:清·钮琇《觚剩·惠士陈言》:“何意三春出作之时……始觉说痴说梦,无非附影附声。”
35、附耳射声 fù ěr shè shēng
释义:附耳射声 谓传闻异辞,捕风捉影。
出处: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迁移,忘注芜没,郢书燕说,附耳射声。”
36、雏凤清声 chú fèng qīng shēng
释义:雏凤清声 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出处:唐 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37、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释义:风声鹤唳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38、风尘之声 fēng chén zhī shēng
释义:风尘之声 指蜚短流长的言语
出处:《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扬氏》:“诸所谮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
39、鹤唳猿声 hè lì yuán shēng
释义:鹤唳猿声 鹤鸣猿啼。形容凄清孤寂的景象。
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酧负》:“早除却花魔酒病,惯闻他鹤唳猿声,守清夜药垆丹鼎。”
40、鹤唳风声 hè lì fēng shēng
释义:鹤唳风声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