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字的四字成语大全集(三字的成语有哪些):不三不四,不切实际,丢三忘四,丢三拉四,两两三三,两面三刀,丰富多采,举一反三,举世瞩目,二桃杀三士,低三下四,侧目而视,冒天下之大不韪,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垂涎三尺,孟母三迁,庐山真面,庐山真面目,径一周三,接二连三,明目张胆,此地无银三百两,火冒三丈,狡兔三窟,琳琅满目,白日做梦,百读不厌,目不暇接,目不转睛,眉清目秀,瞠目结舌,纲举目张,耳濡目染,触目惊心,隔三差五,面目全非,颠三倒四,隔二偏三,大发横财。
1、不三不四 bù sān bù sì
释义:不三不四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2、不切实际 bù qiē shí jì
释义:不切实际 不符合实际
出处: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3、丢三忘四 diu1 sān wàng sì
释义:丢三忘四 见“丢三落四”。
出处:《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4、丢三拉四 diu1 sān lā sì
释义:丢三拉四 见“丢三落四”。
出处: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5、两两三三 liǎng liǎng sān sān
释义:两两三三 ①谓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
出处: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上卷:“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两相抵。”
6、两面三刀 liǎng miàn sān dāo
释义:两面三刀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两面派手法。比喻居心不良。
出处: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是这郑州城里第一个贤慧的,倒说我两面三刀,我搬调你甚的来。”
7、丰富多采 fēng fù duō cǎi
释义:丰富多采 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出处:秦牧《艺海拾贝 “果王”的美号》:“而在具体主题、内容、体裁、手法上,却完全可以是丰富多采的。”
8、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释义:举一反三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举世瞩目 jǔ shì zhǔ mù
释义:举世瞩目 举:全;瞩目:注视。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出处:战国 楚 屈原《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国语 晋语》:“则恐国人这瞩目于我也。”
10、二桃杀三士 èr táo shā sān shì
释义:二桃杀三士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11、低三下四 dī sān xià sì
释义:低三下四 指地位、工作等很卑下;低人一等。也指神态恭顺卑屈。
出处:清 孔尚任《桃花扇 听稗》:“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
12、侧目而视 cè mù ér shì
释义:侧目而视 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13、冒天下之大不韪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释义: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14、刮目相待 guā mù xiāng dài
释义:刮目相待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5、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释义:刮目相看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6、垂涎三尺 chuí xián sān chǐ
释义:垂涎三尺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长。原形容嘴馋到极点。现多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并极想弄到手的贪婪样子。
出处:唐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17、孟母三迁 mèng mǔ sān qiān
释义: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18、庐山真面 lú shān zhēn miàn
释义:庐山真面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清 杨伦《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19、庐山真面目 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
释义:庐山真面目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出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径一周三 jìng yī zhōu sān
释义:径一周三 径:圆的半径;周:圆的周长。即圆的半径与圆的周长比为1:3,比喻两者相差很远
出处:《周髀算经》上卷:“勾股圆方图。”汉 赵爽注:“圆径一而周三。”
21、接二连三 jiē èr lián sān
释义:接二连三 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家中事情接二连三,也无暇及此。”
22、明目张胆 míng mù zhāng dǎn
释义:明目张胆 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
出处:《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23、此地无银三百两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释义: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
出处: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24、火冒三丈 huǒ mào sān zhàng
释义:火冒三丈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25、狡兔三窟 jiǎo tù sān kū
释义:狡兔三窟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别多;用来躲避灾难祸患。现多比喻掩盖的方法多;隐身的计划周密。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26、琳琅满目 lín láng mǎn mù
释义:琳琅满目 琳琅:美玉。满眼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东西。比喻精美、珍贵的物品很多。
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27、白日做梦 bái rì zuò mèng
释义:白日做梦 大白天做起梦来。比喻脱离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出处:明 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 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28、百读不厌 bǎi dú bù yàn
释义:百读不厌 厌:厌烦;厌倦。反复阅读也不感到厌倦。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出处:宋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9、目不暇接 mù bù xiá jiē
释义:目不暇接 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
出处: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30、目不转睛 mù bù zhuǎn jīng
释义:目不转睛 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转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出处: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31、眉清目秀 méi qīng mù xiù
释义:眉清目秀 眉、目:泛指容貌;清、秀:秀丽而不俗气。形容容貌清俊秀丽。
出处:元 李直夫《合同文学》第一折:“有个孩儿唤做安住,今年三岁,生得眉清目秀,是好一个孩儿也。”
32、瞠目结舌 chēng mù jié shé
释义:瞠目结舌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出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33、纲举目张 gāng jǔ mù zhāng
释义:纲举目张 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
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34、耳濡目染 ěr rú mù rǎn
释义:耳濡目染 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35、触目惊心 chù mù jīng xīn
释义:触目惊心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出处: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36、隔三差五 gé sān chà wǔ
释义:隔三差五 比喻时常发生
出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牛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
37、面目全非 miàn mù quán fēi
释义:面目全非 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38、颠三倒四 diān sān dǎo sì
释义:颠三倒四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39、隔二偏三 gé èr piān sān
释义:隔二偏三 隔:偏远。比喻不按顺序,没有条理。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俺爹这两日隔二偏三的也甚没意思,看姐姐恁的依俺们一句话儿,与他爹笑开了罢。"
40、大发横财 dà fā héng cái
释义:大发横财 横:意外的。用非法的手段谋取大量钱财。有时也指意外地发了财。
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万方感念马寅初先生》:"而后方之达官资本家,于政府无所贡献,且趁火打劫,大发横财,忍心害理,敦甚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