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诬蔑诽谤的成语(形容污蔑诽谤的成语):抱柱含谤,七嘴八舌,乌烟瘴气,勾心斗角,含垢纳污,含血喷人,喷血自污,妄口巴舌,恶意中伤,恶语中伤,恶语伤人,打击报复,捕风捉影,搬弄是非,摇唇鼓舌,方头不律,流言蜚语,流言风语,系风捕景,耳食之言,胡言乱语,腥手污脚,血口喷人,讹言惑众,讹言谎语,诟谇谣诼,谗口嗷嗷,谗言佞语,非愚则诬,颠倒黑白,飞流短长,飞短流长,冤家债主,非誉交争,分损谤议,非圣诬法,蜚语恶言,恶言不入于耳。
1、抱柱含谤 bào zhù hán bàng
释义:抱柱含谤 抱柱:比喻坚守信约。坚守信约却遭到诽谤。
出处:《晋书·石崇传》:"是以虽董司直绳,不能不深其文,抱柱含谤,不得不输其理。"
2、七嘴八舌 qī zuǐ bā shé
释义: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出处:《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3、乌烟瘴气 wū yān zhàng qì
释义:乌烟瘴气 乌:黑。瘴气:南方的林中的湿热空气。原指环境污染。多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风气不正或社会黑暗。
出处: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
4、勾心斗角 gōu xīn dòu jiǎo
释义:勾心斗角 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出处:唐 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5、含垢纳污 hán gòu nà wū
释义:含垢纳污 垢、污:脏垢;污秽。心里忍受着羞耻和污辱。本指国君应当有容忍耻辱和诬枉的气度。后指有容忍耻辱的度量;也转用以形容秽恶聚集之处;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6、含血喷人 hán xuè pēn rén
释义:含血喷人 嘴含鲜血喷到别人身上。比喻捏造事实;诬陷好人。
出处:清 李玉《清忠谱 叱勘》:“你不怕刀临头颈,还思含血喷人。”
7、喷血自污 pēn xuè zì wū
释义:喷血自污 含血喷人,却先污己口。比喻本欲恶毒地污蔑、攻击他人,结果却先害了自己。
出处:明·张居正《答操江胡玉吾》:“窥窃虚名,而不自知先陷于大群之罪,所谓喷血以自污,求名而不得,可恶也,亦可哀也。”
8、妄口巴舌 wàng kǒu bā shé
释义:妄口巴舌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
9、恶意中伤 è yì zhòng shāng
释义:恶意中伤 出自恶毒用心去攻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10、恶语中伤 è yǔ zhòng shāng
释义:恶语中伤 中伤:攻击和谄害别人。用恶毒的话污蔑、陷害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11、恶语伤人 è yǔ shāng rén
释义:恶语伤人 恶语:无礼中伤一类的口语。用恶毒的话伤害别人。也作“恶口伤人”。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洪州法昌倚遇禅师》第43卷:“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12、打击报复 dǎ jī bào fù
释义:打击报复 打击:攻击。用敌对的态度回击对方。
出处:《人民日报》1988.12.31:“披露了我们向上级反映我店截留利润六十五万元的问题后,遭受打击报复的一些真相。”
13、捕风捉影 bǔ fēng zhuō yǐng
释义:捕风捉影 原指做事像风和影子一样难以捕捉。后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凿可靠的根据。
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9卷:“若有一豪之不实,如捕风捉影,更无下功处,德何由进?”
14、搬弄是非 bān nòng shì fēi
释义:搬弄是非 搬弄:挑拨;是非:指口舌纷争。把别人的话搬来弄去;有意从中挑拨是非出来。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15、摇唇鼓舌 yáo chún gǔ shé
释义:摇唇鼓舌 鼓舌:嚼舌头;指诡辨。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16、方头不律 fāng tóu bù lǜ
释义:方头不律 见“方头不劣”。
出处:元·郑廷玉《金凤钗》:“见一个方头不律的人,欺侮一个老年,打扯他跳河。”
17、流言蜚语 liú yán fēi yǔ
释义:流言蜚语 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
出处:《明史 马孟桢传》:“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
18、流言风语 liú yán fēng yǔ
释义:流言风语 犹言流言蜚语。
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五章:“蛤蟆滩曾经转播过生宝和这女人的流言风语。”
19、系风捕景 xì fēng bǔ jǐng
释义:系风捕景 亦作“系风捕影”。①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②比喻不露形迹。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20、耳食之言 ěr shí zhī yán
释义:耳食之言 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21、胡言乱语 hú yán luàn yǔ
释义:胡言乱语 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出处: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二折:“你省可里胡言乱语。”
22、腥手污脚 xīng shǒu wū jiǎo
释义:腥手污脚 腥:弄脏;污:污染。指污染了手脚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2回:“你这伙反贼,快早早下马受缚,省得我腥手污脚!”
23、血口喷人 xuè kǒu pēn rén
释义:血口喷人 比喻用恶毒的话诬蔑或辱骂别人。
出处:宋 僧晓莹《罗湖野录》:“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
24、讹言惑众 é yán huò zhòng
释义:讹言惑众 讹言:诈伪的话。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
出处:《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
25、讹言谎语 é yán huǎng yǔ
释义:讹言谎语 讹言:谣言。造谣说谎话
出处: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
26、诟谇谣诼 gòu suì yáo zhuó
释义:诟谇谣诼 诟谇:辱骂;谣诼:造谣毁谤。造谣毁谤责骂别人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
27、谗口嗷嗷 chán kǒu áo áo
释义:谗口嗷嗷 谗:说别人坏话;嗷嗷:七嘴八舌地诽谤。形容众人以谗言诋毁别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嗷嗷。”
28、谗言佞语 chán yán nìng yǔ
释义:谗言佞语 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出处: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折:“一个李存信,两头蛇谗言佞语。”
29、非愚则诬 fēi yú zé wū
释义:非愚则诬 诬:诬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话,就是故意污蔑。
出处:《庄子·秋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呼?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30、颠倒黑白 diān dǎo hēi bái
释义: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31、飞流短长 fēi liú duǎn cháng
释义:飞流短长 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出处:唐 沉亚之《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流短长,天下闻矣。”
32、飞短流长 fēi duǎn liú cháng
释义:飞短流长 指散布流言;拨弄是非;制造错误舆论。飞:飞传;流:散布。
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封三娘》:“妾来当须秘密。造言生事者,飞短流长,所不堪受。”
33、冤家债主 yuān jiā zhài zhǔ
释义:冤家债主 冤家:仇人;债主:收债的人。指与我结怨欠债的人。
出处:《无量寿经》卷下:"怨家债主,焚漂劫夺。"
34、非誉交争 fěi yù jiāo zhēng
释义:非誉交争 非:同“诽”;交:交替;争:争执。诽谤和赞誉交织在一起,争持不下。
出处:《韩非子·南面》:"人主释法而以臣备臣,则相爱者比周而相誉,相憎者朋党而相非,非誉交争,则主惑乱矣。"
35、分损谤议 fēn sǔn bàng yì
释义:分损谤议 分:分担;损:损坏;谤:诽谤。同受别人的非难指责,分担责任。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师方壮,若萃于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
36、非圣诬法 fēi shèng wū fǎ
释义:非圣诬法 非:讥议;圣:圣人;诬:诽谤;法:法度。讥议圣人,诽谤法度。
出处:《汉书·金日磾传》:"非圣诬法,大乱之殃。"
37、蜚语恶言 fēi yǔ è yán
释义:蜚语恶言 蜚语:没有根据的流言。形容诽谤的言辞。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
38、恶言不入于耳 è yán bù rù yú ěr
释义:恶言不入于耳 不听坏话。形容对于坏话、诽谤的话根本不予理睬。
出处:《孔家子语》:"孔子曰:‘自吾得由而恶言不入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