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什么什么什么四字成语(仁什么什么仁的成语):不仁不义,不省人事,不知甘苦,不知痛痒,亲仁善邻,伯仁由我而死,假仁假义,假仁纵敌,冷酷无情,发政施仁,发财致富,多管闲事,大仁大义,妇人之仁,害群之马,居仁由义,当仁不让,情至意尽,惨无人道,惨绝人寰,感人肺腑,成仁取义,明心见性,残忍不仁,残暴不仁,残虐不仁,求仁得仁,法外施仁,漠不关心,穷凶极恶,绝仁弃义,耳聪目明,见仁见智,见微知著,观过知仁,触目伤怀,麻木不仁,麻痹不仁,假仁假意,气愤填胸。
1、不仁不义 bù rén bù yì
释义:不仁不义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刻薄残忍
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 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2、不省人事 bù xǐng rén shì
释义:不省人事 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陷入昏迷状态。有时也指不懂人情世理。
出处:《明史 艾穆传》:“穆遣戍凉州,创重不省人事,既而复苏,遂诣戍所。”
3、不知甘苦 bù zhī gān kǔ
释义:不知甘苦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出处: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4、不知痛痒 bù zhī tòng yǎng
释义:不知痛痒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2卷:“同父意见亦同,常言道:‘而今的世界只管讲那道学,说正心诚意的,多是一班害了风痹病,不知痛痒之人。’”
5、亲仁善邻 qīn rén shàn lín
释义:亲仁善邻 见“亲仁善邻”。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
6、伯仁由我而死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
释义:伯仁由我而死 伯仁:晋代周颙的字。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出处:《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7、假仁假义 jiǎ rén jiǎ yì
释义:假仁假义 假:虚假;仁:仁爱;义:道义。指假装的仁义道德。
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一 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8、假仁纵敌 jiǎ rén zòng dí
释义:假仁纵敌 讲不该讲的仁义,做出不该做的事情,给自己招致祸患
9、冷酷无情 lěng kù wú qíng
释义:冷酷无情 冷漠苛刻;没有感情。
出处:老舍《一封家信》:“看明白了大部分的字,都是责难他的!她的形影与一切都消逝了,他眼前只是那张死板板的字,与一些冷酷无情的字!”
10、发政施仁 fā zhèng shī rén
释义:发政施仁 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出处:宋·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方是时,二圣在位,发政施仁,惟恐不及。”
11、发财致富 fā cái zhì fù
释义:发财致富 因获得大量财物而富裕起来
出处: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五章:“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发财致富的机会。”
12、多管闲事 duō guǎn xián shì
释义:多管闲事 没有必要而插手管别人的事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四回:“你这人好生无礼。谁叫你多管闲事?”
13、大仁大义 dà rén dà yì
释义:大仁大义 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14、妇人之仁 fù rén zhī rén
释义:妇人之仁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15、害群之马 hài qún zhī mǎ
释义:害群之马 危害马群的坏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出处:宋 刘安世《尽言集 应诏言集》:“恣其毁誉;如害群之马,岂宜轻议哉!”
16、居仁由义 jū rén yóu yì
释义:居仁由义 内心存仁,行事循义。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17、当仁不让 dāng rén bù ràng
释义:当仁不让 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18、情至意尽 qíng zhì yì jìn
释义:情至意尽 指对人的情谊已经到极点。
出处:唐 孔颖达疏《诗 大雅 板》:“我老夫教谏汝,其意乃款款然,情至意尽,何为汝等而未知?”
19、惨无人道 cǎn wú rén dào
释义:惨无人道 惨:狠毒;残暴;人道:指对人的同情、尊重、爱护与关怀。残忍毒辣;毫无人性。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
出处: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杀伤我人民,系累我妇孺,惨无人道。”
20、惨绝人寰 cǎn jué rén huán
释义:惨绝人寰 惨:狠毒;残酷;绝:穷尽;人寰:人世;人间。世间再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了。形容残酷凄惨到了极点。
出处:毛泽东《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此一惨绝人寰之浩劫,实为我国内战史上空前所未有。”
21、感人肺腑 gǎn rén fèi fǔ
释义:感人肺腑 使人内心深深感动。肺腑:肺脏;比喻内心深处。
出处:唐 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记》:“今考其文至论事疏,感人肺肝,毛发皆耸。”
22、成仁取义 chéng rén qǔ yì
释义:成仁取义 仁:仁爱;义:道义;正义。指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就义。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3、明心见性 míng xīn jiàn xìng
释义:明心见性 ①佛教语。谓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
24、残忍不仁 cán rěn bù rén
释义:残忍不仁 残忍:凶暴;仁:仁爱。凶恶暴虐不讲仁义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
25、残暴不仁 cán bào bù rén
释义: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26、残虐不仁 cán nüè bù rén
释义:残虐不仁 仁:仁爱。凶恶暴虐不讲仁义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32回:“再说那山东鲁王刘豫守在山东,残虐不仁,诈害良民,也非止一端。”
27、求仁得仁 qiú rén dé rén
释义: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8、法外施仁 fǎ wài shī rén
释义:法外施仁 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出处:明 李清《三垣笔记 附识中》:“其驰驱通义一带,亦不无微劳可悯。乞皇上法外施仁,俯从部议。”
29、漠不关心 mò bù guān xīn
释义:漠不关心 漠:冷淡;冷漠。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
出处:明 朱之瑜《与冈骑昌纯书二首》:“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行其道为悦。”
30、穷凶极恶 qióng xiōng jí
释义:穷凶极恶 穷:极端。形容非常的凶恶。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
31、绝仁弃义 jué rén qì yì
释义:绝仁弃义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32、耳聪目明 ěr cōng mù míng
释义:耳聪目明 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
出处: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33、见仁见智 jiàn rén jiàn zhì
释义:见仁见智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34、见微知著 jiàn wēi zhī zhù
释义:见微知著 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处: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35、观过知仁 guān guò zhī rén
释义: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36、触目伤怀 chù mù shāng huái
释义:触目伤怀 见“触目伤心”。
出处: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不能自己。”
37、麻木不仁 má mù bù rén
释义:麻木不仁 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
38、麻痹不仁 má bì bù rén
释义:麻痹不仁 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
出处:明 李贽《寄答留都书》:“今但以仁体称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为我麻痹不仁之人矣。”
39、假仁假意 jiǎ rén jiǎ yì
释义:假仁假意 伪装仁慈,其实内心奸恶。
40、气愤填胸 qì fèn tián xiōng
释义:气愤填胸 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
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筑垒清野,秣马训兵,愤气填胸,誓雪国耻。"《旧唐书·文宗纪下》:"我每思贞观开元之时,观今日之事,往往愤气填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