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听不懂的话的成语(形容听不懂人话的成语):七搭八搭,不可理喻,不知所云,不知所言,东拉西扯,充耳不闻,对牛弹琴,引喻失义,怏怏不乐,文不对题,无的放矢,着三不着两,言颠语倒,词不达意,巴三揽四,词不逮理。
1、七搭八搭 qī dā bā dā
释义:七搭八搭 ①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②纠缠;乱搭腔。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这里人瑞却躺到烟炕上去烧烟,嘴里七搭八搭的同老残说话。”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老爷今天七搭八搭,不知道说些什么。”
2、不可理喻 bù kě lǐ yù
释义:不可理喻 理:道理;事理;喻:开导;使明白。不能够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他。形容态度蛮横不讲理。
出处: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3、不知所云 bù zhī suǒ yún
释义:不知所云 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感情激动;语无伦次。也指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4、不知所言 bù zhī suǒ yán
释义:不知所言 见“不知所云”。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5、东拉西扯 dōng lā xī chě
释义:东拉西扯 拉、扯:闲谈。没有明确话题地聊天;也指说话写文章条理紊乱;不紧扣中心议题。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6、充耳不闻 chōng ěr bù wén
释义:充耳不闻 充:塞住;闻:听。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
出处: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7、对牛弹琴 duì niú tán qín
释义:对牛弹琴 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出处:汉 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8、引喻失义 yǐn yù shī yì
释义:引喻失义 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出处: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9、怏怏不乐 yāng yāng bù lè
释义:怏怏不乐 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心中郁闷,很不快活。
出处:《杨家将演义》第40回:“六郎谢恩而退,归至府中,思忆孟良、焦赞,怏怏不乐。”
10、文不对题 wén bù duì tí
释义:文不对题 文章的内容跟题目对不上。亦指言谈离开了主旨或答非所问。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名人和名言》:“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
11、无的放矢 wú dì fàng shǐ
释义:无的放矢 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出处:清 梁启超《中日交涉汇评》:“如是,则吾本篇所论纯为无的放矢,直拉杂摧烧之可耳。”
12、着三不着两 zháo sān bù zháo liǎng
释义:着三不着两 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这里,顾不到那里。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13、言颠语倒 yán diān yǔ dǎo
释义:言颠语倒 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群音类选·〈绣襦记·蝎蛇炽恶〉》:“他是老年人,言颠语倒,不可认为闻言心旆摇。”
14、词不达意 cí bù dá yì
释义:词不达意 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
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15、巴三揽四 bā sān lǎn sì
释义:巴三揽四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出处: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16、词不逮理 cí bù dài lǐ
释义:词不逮理 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出处: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