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语气嘲讽的成语(形容语言讥讽成语):丢人现眼,伴食宰相,借古讽今,冷嘲热讽,冷言冷语,冷讥热嘲,冷语冰人,半文不白,厚颜无耻,发号施令,口是心非,含沙射影,吹大法螺,大人先生,大盗窃国,夹枪带棒,孤陋寡闻,对牛鼓簧,教条主义,暴风骤雨,木猴而冠,来者不善,沐猴而冠,溜之乎也,溜须拍马,滑天下之大稽,满不在乎,狗仗人势,空前绝后,荆人涉澭,补阙灯檠,诚心诚意,话中带刺,话里带刺,话里有刺,贵人多忘,贵人多忘事,金口玉言,何见之晚,拜赐之师。
- 1、丢人现眼 diū rén xiàn yǎn - 释义:丢人现眼 丢脸,出丑 - 出处:杨朔《春子姑娘》:“你看我弄的婆家婆家不要,娘家娘家讨厌,丢人现眼的,哪有脸见她!” 
- 2、伴食宰相 bàn shí zǎi xiàng - 释义:伴食宰相 伴食:陪伴人家吃饭。唐朝朝会结束时,宰相率百僚集尚书省都堂会餐。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 - 出处:《旧唐书 卢怀慎传》:“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 3、借古讽今 jiè gǔ fěng jīn - 释义:借古讽今 借:假托;讽:讽刺。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 出处:张抗抗《国魂》:“因为父亲曾经发表过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中赞扬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书,被认为借古讽今。” 
- 4、冷嘲热讽 lěng cháo rè fěng - 释义:冷嘲热讽 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语。用尖锐、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 出处:清 袁枚《随园三十二种 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 5、冷言冷语 lěng yán lěng yǔ - 释义:冷言冷语 冷:不热;冷淡;不温和。不直接表达其意;从侧面或反面说辛辣嘲讽的话。 - 出处:宋 宝林《宝林禅师语录》:“山门疏,关着门,尽是自家屋里,何须冷言冷语,暗地敲人?” 
- 6、冷讥热嘲 lěng jī rè cháo - 释义:冷讥热嘲 冷:不热情;讥:讥讽;嘲:嘲笑。尖锐、辛辣的嘲笑和讥讽 - 出处:清·袁枚《随园三十二种·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 7、冷语冰人 lěng yǔ bīng rén - 释义:冷语冰人 用冷酷的话伤人。 - 出处:宋·曾造《类说·〈外史梼杌〉》:“潘柱迎,孟蜀时,以财结权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愿,不欲以冷语冰人耳。’” 
- 8、半文不白 bàn wén bù bái - 释义:半文不白 见“半文半白”。 - 出处: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来信》:“半文不白,半死不活的语言,对于大众仍旧是不顺的。” 
- 9、厚颜无耻 hòu yán wú chǐ - 释义:厚颜无耻 颜:脸面;脸皮。脸皮厚;不知羞耻。 - 出处:《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薛荔蒙耻。” 
- 10、发号施令 fā hào shī lìng - 释义:发号施令 发、施:发布;下达;号:号令、命令。发布命令;下达指示;进行指挥。 - 出处:《尚书 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 
- 11、口是心非 kǒu shì xīn fēi - 释义:口是心非 心口不一致;口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 - 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 12、含沙射影 hán shā shè yǐng - 释义:含沙射影 相传有一种叫蜮的动物;居水中;听到人声;会含沙射人。被射中的人皮肤发疮;被射中影子的人也会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 出处:晋 干宝《搜神记》第12卷:“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 13、吹大法螺 chuī dà fǎ luó - 释义:吹大法螺 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 出处:《妙法莲花经·序品》:“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 14、大人先生 dà rén xiān shēng - 释义:大人先生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 出处:晋·刘伶《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 15、大盗窃国 dà dào qiè guó - 释义:大盗窃国 窃:盗取。形容坏人窃取国家政权 -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16、夹枪带棒 jiā qiāng dài bàng - 释义:夹枪带棒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 
- 17、孤陋寡闻 gū lòu guǎ wén - 释义:孤陋寡闻 学识短浅;见闻不广。陋:见闻不广;寡:少。 -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18、对牛鼓簧 duì niú gǔ huáng - 释义:对牛鼓簧 见“对牛弹琴”。 - 出处:《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 19、教条主义 jiào tiáo zhǔ yì - 释义:教条主义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 出处:毛泽东《矛盾论》:“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 20、暴风骤雨 bào fēng zhòu yǔ - 释义:暴风骤雨 暴:突然而猛烈的;骤:急速。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有时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速的运动。 -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 
- 21、木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 释义:木猴而冠 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 - 出处:明·沈采《千金记·会宴》:“项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 
- 22、来者不善 lái zhě bù shàn - 释义:来者不善 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 出处: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亦本《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句。” 
- 23、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 释义:沐猴而冠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24、溜之乎也 liū zhī hū yě - 释义:溜之乎也 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3回:“米先生也不好意思,抽空儿他就溜之乎也了。” 
- 25、溜须拍马 liū xū pāi mǎ - 释义:溜须拍马 比喻讨好奉承。 - 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8章:“跟在李乡长的屁股后边,溜须拍马,可神气啦。” 
- 26、滑天下之大稽 huá tiān xià zhī dà jī - 释义:滑天下之大稽 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 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小品文的生机》:“不但唱工,单是黑头涎脸扮丑脚,丑脚挺胸学黑头,戏场上只见白鼻子的和黑脸孔的丑脚多起来,也就滑天下之大稽。” 
- 27、满不在乎 mǎn bù zài hū - 释义:满不在乎 满:全;在乎:在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 出处: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 
- 28、狗仗人势 gǒu zhàng rén shì - 释义:狗仗人势 仗:倚仗;仗恃。比喻坏人倚仗着有权有势的;为非作歹;欺压别人。 - 出处:明 李开先《宝剑记》第五回:“他怕你怎的?他怕我狗仗人势。” 
- 29、空前绝后 kōng qián jué hòu - 释义:空前绝后 空:空白;绝:断绝。以前没有过;以后也没有。指从古到今非常突出;独一无二的事物。 - 出处:宋 朱象贤《闻见偶录 男服从军》:“古之木兰,以女为男,代父从军,十二年而归,同行者莫知其为女子,诗歌美之,典籍传之,以其事空前绝后。” 
- 30、荆人涉澭 jīng rén shè yōng - 释义:荆人涉澭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 31、补阙灯檠 bǔ quē dēng qíng - 释义:补阙灯檠 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 出处:宋 陶谷《清异传》:“冀州儒李大壮畏服小君,万一不遵号令,则叱令正坐,为绾匾髻,中安灯碗燃灯火,大壮屏气定体,如枯木土偶,人诨目之曰补阙灯檠。” 
- 32、诚心诚意 chéng xīn chéng yì - 释义:诚心诚意 诚:真实的心意。真心诚意。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也作“诚心实意”。 -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呢。” 
- 33、话中带刺 huà zhōng dài cì - 释义:话中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 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5回:“因此待亲家母面上冷落,话中带刺。” 
- 34、话里带刺 huà lǐ dài cì - 释义:话里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 出处:范乃仲《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升级一听,话里带刺,来者不善。” 
- 35、话里有刺 huà lǐ yǒu cì - 释义:话里有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 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郭全海听见话里有刺,把筷子放下,但还是按下心头的火。” 
- 36、贵人多忘 guì rén duō wàng - 释义:贵人多忘 讥诮显贵者不念旧交。亦嘲人健忘。 -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恚恨》:“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内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 37、贵人多忘事 guì rén duō wàng shì - 释义:贵人多忘事 官位高的人善于忘记。原指地位高的人对人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以嘲讽人健忘。 - 出处: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二》:“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内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 38、金口玉言 jīn kǒu yù yán - 释义:金口玉言 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朝见天子,拜舞已毕,天子金口玉言。” 
- 39、何见之晚 hé jiàn zhī wǎn - 释义:何见之晚 为什么到现在才见到它?讽刺人孤陋寡闻。 -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何见之晚?" 
- 40、拜赐之师 bài cì zhī shī - 释义:拜赐之师 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 出处:《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殽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