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难以逃避的词语(形容很难逃走的成语):一败涂地,不可多得,东窗事犯,东逃西窜,丢盔卸甲,丢盔弃甲,大获全胜,岿然不动,弃甲曳兵,抱头鼠窜,无影无踪,桃之夭夭,溜之大吉,狼狈不堪,落荒而走,落荒而逃,逃之夭夭,凄凄惶惶。
1、一败涂地 yī bài tú dì
释义:一败涂地 一:一旦;涂地:“肝脑涂地”的省略。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2、不可多得 bù kě duō dé
释义:不可多得 得:得到;获得。不能得到很多。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
出处:东汉 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3、东窗事犯 dōng chuāng shì fàn
释义:东窗事犯 见“东窗事发”。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4、东逃西窜 dōng táo xī cuàn
释义:东逃西窜 四处逃亡与逃避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因那年避乱南奔,被官兵冲散了女儿瑶琴,夫妻两口,凄凄惶惶,东逃西窜,胡乱的过了几年。”
5、丢盔卸甲 diū kuī xiè jiǎ
释义:丢盔卸甲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出处:元 孔学诗《东窗事犯》第一折:“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6、丢盔弃甲 diū kuī qì jiǎ
释义:丢盔弃甲 盔:作战时用的金属防护帽;甲:作战时穿的金属防护衣。为了逃命;把盔和甲都丢掉了。形容打败仗时逃命的狼狈情形。
出处: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办公室里被各种意外情况搞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样子。”
7、大获全胜 dà huò quán shèng
释义:大获全胜 战胜对方;取得全部胜利。
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葛令公生遗弃儿》:“唐代被梁家杀得七零八落……梁家大获全胜。”
8、岿然不动 kuī rán bù dòng
释义:岿然不动 高大挺立;难以撼动。
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9、弃甲曳兵 qì jiǎ yè bīng
释义:弃甲曳兵 弃:丢弃;甲:古时军人穿的铁片做成的护身衣;曳:拖着;兵:兵器。丢弃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打了败仗而狼狈逃窜。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10、抱头鼠窜 bào tóu shǔ cuàn
释义:抱头鼠窜 窜:逃跑;乱跑。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迅速逃跑。多用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狼狈逃跑的样子。
出处:宋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身免。”
11、无影无踪 wú yǐng wú zōng
释义:无影无踪 踪:踪迹。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出处:元 吴昌龄《东坡梦》:“你那里挨挨拶拶,闪闪藏藏,无影无踪。”
12、桃之夭夭 táo zhī yāo yāo
释义:桃之夭夭 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出处:《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礼记 大学》:“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13、溜之大吉 liū zhī dà jí
释义:溜之大吉 溜:趁人不注意偷偷地跑掉。吉:吉利;吉祥。偷偷地跑掉为妙。指溜掉了事。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帮他几个,其中一班势利小人,早已溜之大吉。”
14、狼狈不堪 láng bèi bù kān
释义:狼狈不堪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出处:宋 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卧,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15、落荒而走 luò huāng ér zǒu
释义:落荒而走 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出处:元 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从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十一回:“玄德见势危,落荒而走。”
16、落荒而逃 luò huāng ér táo
释义:落荒而逃 离开大路;逃向荒野。形容战败后狼狈地逃走。也比喻处于尴尬窘迫境地时狼狈而去。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
17、逃之夭夭 táo zhī yāo yāo
释义:逃之夭夭 原形容桃树枝叶繁茂。后来借“桃”谐“逃”的音;用作逃跑的诙谐说法。
出处:《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8、凄凄惶惶 qī qī huáng huáng
释义:凄凄惶惶 悲伤不安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王公 悽悽惶惶,痛苦不已。”《儒林外史》第四八回:“﹝ 王玉辉 ﹞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悽悽惶惶。”不遑宁处貌;匆遽不停貌。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悽悽惶惶,席不暇温,志在匡乱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