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互不相让的成语(形容不相让的成语):不分上下,不分伯仲,不分胜负,不相上下,两败俱伤,你死我活,分庭抗礼,势不两立,势均力敌,半斤八两,参差不齐,各有千秋,名实难副,地丑德齐,外刚内柔,外宽内忌,外巧内嫉,外强中干,外愚内智,外柔内刚,工力悉敌,平分秋色,平起平坐,心口不一,旗鼓相当,棋逢对手,牛头马面,狗尾续貂,虎头蛇尾,蚌鹬相持,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齐头并进。
1、不分上下 bù fēn shàng xià
释义:不分上下 不管上级和下级或指分不出高低胜负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一天到晚,粘股糖似的,不分上下,搅在一块儿坐马车、看夜戏、游花园。”
2、不分伯仲 bù fēn bó zhòng
释义:不分伯仲 分不出第一第二
3、不分胜负 bù fēn shèng fù
释义:不分胜负 分不出谁胜谁负。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技术相当。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不分胜负。”
4、不相上下 bù xiāng shàng xià
释义:不相上下 上下:比喻高低、好坏等。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出处:唐 陆龟蒙《蠹化》:“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
5、两败俱伤 liǎng bài jù shāng
释义:两败俱伤 败:失败。俱:全。斗争的双方都受到损伤。古时卞庄子要刺虎;馆竖子说;两只老虎正在争一牛;斗争结果;小虎会死;大虎会伤;然后刺杀伤虎而有杀二虎之名。后比喻因斗争;双方都受伤害。
出处:宋 汪应辰《文定集 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6、你死我活 nǐ sǐ wǒ huó
释义:你死我活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双方斗争尖锐;不能共存。
出处: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7、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释义:分庭抗礼 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
出处:庄周《庄子 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8、势不两立 shì bù liǎng lì
释义:势不两立 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9、势均力敌 shì jūn lì dí
释义:势均力敌 敌:相当。双方力量相等。
出处:晋 袁宏《后汉纪 献帝纪》:“无他远略,又势均力敌,内难必作,吾乘其弊,事可图也。”
10、半斤八两 bàn jīn bā liǎng
释义:半斤八两 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和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相同。
出处: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28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
11、参差不齐 cēn cī bù qí
释义:参差不齐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壹概诸圣。”
12、各有千秋 gè yǒu qiān qiū
释义:各有千秋 每个人都有可以流传久远的特长。比喻各有所长;各有优点。千秋:千年;指流传久远。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你们祁家弟兄是各有千秋!”
13、名实难副 míng shí nán fù
释义:名实难副 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
出处:《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4、地丑德齐 dì chǒu dé qí
释义:地丑德齐 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15、外刚内柔 wài gāng nèi róu
释义:外刚内柔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出处: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议论》:“兵戈既起,将帅擅权,武吏功臣,过求姑息。边蕃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上陵下替,此为屈辱又非多乎?”
16、外宽内忌 wài kuān nèi jì
释义:外宽内忌 谓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戏传》:“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
17、外巧内嫉 wài qiǎo nèi jí
释义:外巧内嫉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翟义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之心。”
18、外强中干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释义:外强中干 指外表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19、外愚内智 wài yú nèi zhì
释义:外愚内智 智:聪慧。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
20、外柔内刚 wài róu nèi gāng
释义:外柔内刚 柔:柔顺。刚:刚强。外表柔顺,内心却很刚强。亦作“外柔中刚”。
出处:《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
21、工力悉敌 gōng lì xī dí
释义:工力悉敌 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的功夫、力量;不相上下。多指艺术方面的造诣不分高低。
出处: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
22、平分秋色 píng fēn qiū
释义:平分秋色 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财物声誉等。
出处:唐 韩愈《昌黎集 卷二 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23、平起平坐 píng qǐ píng zuò
释义:平起平坐 平:没有高低;相同。原指封建时代地位相同的人同时站起;同时坐下。现比喻地位相同;权力相等。
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坏了学校规矩。”
24、心口不一 xīn kǒu bù yī
释义:心口不一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25、旗鼓相当 qí gǔ xiāng dāng
释义:旗鼓相当 旗鼓:古时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
26、棋逢对手 qí féng duì shǒu
释义:棋逢对手 逢:遇到;对手:竞赛中本领不相上下的对方。比喻作战或竞技双方力量水平相当;难分高低。
出处:唐 尚颜《怀陆龟蒙处士》诗:“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27、牛头马面 niú tóu mǎ miàn
释义:牛头马面 佛家语;指阎王手下的两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面像马。现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出处:《楞严经》:“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
28、狗尾续貂 gǒu wěi xù diāo
释义:狗尾续貂 貂尾不够;就用狗尾来补充。貂:指古代皇帝侍从官员用作帽饰的貂尾。原讽刺所封官爵太滥;后比喻用次品续在珍品之后。多指后来续写的文学作品不如原来的好。
出处: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8卷:“乱离以来,官爵过滥,封王作辅,狗尾续貂。”
29、虎头蛇尾 hǔ tóu shé wěi
释义:虎头蛇尾 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30、蚌鹬相持 bàng yù xiāng chí
释义:蚌鹬相持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出处:《战国策 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31、针尖对麦芒 zhēn jiān duì mài máng
释义:针尖对麦芒 比喻双方都很利害,互不相让。
出处:老舍《荷珠配》第一场:“黄龙衮你这小子真叫会算账!怎奈呀针尖对麦芒,全三爷子不会上你的当。”
32、针锋相对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释义:针锋相对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意见、观点、策略、行动等尖锐的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33、齐头并进 qí tóu bìng jìn
释义:齐头并进 几支队伍并行前进。也指几个事情同时展开。
出处: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事求是,循序前进,齐头并进,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