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都在担心中度过可以用什么成语形容?(形容每天都在担忧的成语):两头担心,吊胆提心,噤若寒蝉,大惊失色,如坐针毡,寒心消志,寒心销志,寒毛卓竖,寝食不安,怛然失色,恐后争先,恐慌万状,惊恐万状,惊愕失色,惊慌失色,惊魂未定,惶恐不安,惶惶不安,担惊受怕,担惊受恐,担惊忍怕,挂肚牵心,捻神捻鬼,栗栗危惧,欺软怕硬,毛骨悚然,汗不敢出,汗流浃背,泪如泉涌,泪如雨下,焦思苦虑,焦眉愁眼,目瞪口呆,肉跳心惊,胆战心寒,胆裂魂飞,诚惶诚恐,骇人听闻,骨寒毛竖,魂飞魄散。
1、两头担心 liǎng tóu dān xīn
释义:两头担心 指人心挂两头,不能平静
2、吊胆提心 diào dǎn tí xīn
释义:吊胆提心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3、噤若寒蝉 jìn ruò hán chán
释义: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4、大惊失色 dà jīng shī sè
释义:大惊失色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5、如坐针毡 rú zuò zhēn zhān
释义:如坐针毡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处:《晋书 杜锡传》:“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6、寒心消志 hán xīn xiāo zhì
释义:寒心消志 见“寒心销志”。
出处:《梁书·武帝纪下》:“联寒心消志,为日久矣,每当食投箸,方眠彻枕,独坐怀忧,愤慨申旦,非为一人,百姓故耳。”
7、寒心销志 hán xīn xiāo zhì
释义:寒心销志 亦作“寒心消志”。形容担心忧虑。
出处:汉·邹阳《上书吴王》:“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
8、寒毛卓竖 hán máo zhuó shù
释义:寒毛卓竖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出处:《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9、寝食不安 qǐn shí bù ān
释义:寝食不安 睡觉、吃饭都不得安宁。
出处:《敦煌变文集 叶净能诗》:“皇帝自此之后,日夜思慕,寝食不安。”
10、怛然失色 dá rán shī sè
释义:怛然失色 恐惧使得人变了神色。
出处:宋 苏洵《送石昌舍人北使行》:“闻千马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11、恐后争先 kǒng hòu zhēng xiān
释义:恐后争先 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8回:“他却横冲直撞,恐后争先。”
12、恐慌万状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释义:恐慌万状 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出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
13、惊恐万状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释义:惊恐万状 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14、惊愕失色 jīng è shī sè
释义: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15、惊慌失色 jīng huāng shī sè
释义:惊慌失色 见“惊惶失色”。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16、惊魂未定 jīng hún wèi dìng
释义:惊魂未定 惊魂:受惊吓的心灵。形容受惊吓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出处: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17、惶恐不安 huáng kǒng bù ān
释义:惶恐不安 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18、惶惶不安 huáng huáng bù ān
释义:惶惶不安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19、担惊受怕 dān jīng shòu pà
释义:担惊受怕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20、担惊受恐 dān jīng shòu kǒng
释义:担惊受恐 见“担惊忍怕”。
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21、担惊忍怕 dān jīng rěn pà
释义:担惊忍怕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出处: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22、挂肚牵心 guà dù qiān xīn
释义:挂肚牵心 牵:牵挂。形容忧虑不安的心情。
出处:元·王元鼎《雁传书》套曲:“从今,再不去梦里搜寻,再不去愁中加病,再不去挂肚牵心。”
23、捻神捻鬼 niǎn shén niǎn guǐ
释义:捻神捻鬼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声!”
24、栗栗危惧 lì lì wēi jù
释义:栗栗危惧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尚书 汤浩》:“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25、欺软怕硬 qī ruǎn pà yìng
释义:欺软怕硬 欺:欺凌;怕:害怕。欺负软弱的人;畏惧凶狠的人。
出处:元 关汉卿《窦娥冤》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26、毛骨悚然 máo gǔ sǒng rán
释义:毛骨悚然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27、汗不敢出 hàn bù gǎn chū
释义:汗不敢出 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28、汗流浃背 hàn liú jiā bèi
释义:汗流浃背 浃:湿透。汗水流得湿透背衣。形容闷热或干活卖力气。也形容极度惶恐或羞愧。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29、泪如泉涌 lèi rú quán yǒng
释义:泪如泉涌 涌:水从地下向上冒出。眼泪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形容十分悲伤的样子。
出处:唐 刘损《愤惋诗》:“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
30、泪如雨下 lèi rú yǔ xià
释义:泪如雨下 眼泪像下雨似地淌了下来。形容非常悲痛。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31、焦思苦虑 jiāo sī kǔ lǜ
释义:焦思苦虑 着急忧虑,苦心思考。
出处:邹韬奋《经历》:“我这时的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绥远的被侵略,每日所焦思苦虑的只是这个问题。”
32、焦眉愁眼 jiāo méi chóu yǎn
释义:焦眉愁眼 形容忧虑愁苦的表情。
出处:艾芜《山峡中》:“野猫子作出焦眉愁眼的样子,一面就摸着她的足,叹气。”
33、目瞪口呆 mù dèng kǒu dāi
释义:目瞪口呆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34、肉跳心惊 ròu tiào xīn jīng
释义:肉跳心惊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35、胆战心寒 dǎn zhàn xīn hán
释义:胆战心寒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36、胆裂魂飞 dǎn liè hún fēi
释义:胆裂魂飞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闻此言,胆裂魂飞,忙忙奏知李娘娘。”
37、诚惶诚恐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释义:诚惶诚恐 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诗传》:“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38、骇人听闻 hài rén tīng wén
释义:骇人听闻 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出处: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39、骨寒毛竖 gǔ hán máo shù
释义:骨寒毛竖 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谓骨寒毛竖也。”
40、魂飞魄散 hún fēi pò sàn
释义:魂飞魄散 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