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接受好的不接受坏的 成语(形容好坏全都接受的成语):却之不恭,宠辱不惊,恃才傲物,意气用事,敢不承命,来者不拒,知无不言,纳谏如流,虚己以听,虚己受人,询于刍荛,豁达大度,雅俗共赏,尧鼓舜木,顺流而下。
1、却之不恭 què zhī bù gōng
释义:却之不恭 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2、宠辱不惊 chǒng rǔ bù jīng
释义:宠辱不惊 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出处:《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3、恃才傲物 shì cái ào wù
释义:恃才傲物 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出处:《梁书 萧子显传》:“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4、意气用事 yì qì yòng shì
释义:意气用事 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办事。处理事情只凭个人一时的情绪。
出处:清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初稿》:“潜心力行,以求实得,始知曩日意气用事,刻意破除,久归平贴。”
5、敢不承命 gǎn bù chéng mìng
释义:敢不承命 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
出处:《仪礼·士昏礼》:“吾君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
6、来者不拒 lái zhě bù jù
释义:来者不拒 对于来的人或送来的物品一概不拒绝。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7、知无不言 zhī wú bù yán
释义:知无不言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言:说话)。形容发表意见毫无保留。
出处:《魏书 崔光传》:“臣之愚识,知无不言。”
8、纳谏如流 nà jiàn rú liú
释义:纳谏如流 虚心听取谏议
出处: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为我王纳谏如流,因此上丞相奏准。”
9、虚己以听 xū jǐ yǐ tīng
释义:虚己以听 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10、虚己受人 xū jǐ shòu rén
释义:虚己受人 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11、询于刍荛 xún yú chú ráo
释义:询于刍荛 与樵夫商议事情,意谓不耻下问。
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12、豁达大度 huò dá dà dù
释义:豁达大度 豁达:开朗;大度:气量大。形容人心的开阔;有度量;能容人。
出处:晋 潘岳《西征赋》:“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
13、雅俗共赏 yǎ sú gòng shǎng
释义:雅俗共赏 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出处: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14、尧鼓舜木 yáo gǔ shùn mù
释义:尧鼓舜木 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鼓:谏鼓;木:箴木。尧门旁设谏鼓,舜门外置箴木。形容君主贤明,能随时接受意见,听取忠告。
出处:《旧唐书·褚亮传》:"尧木纳谏,舜木求箴。"
15、顺流而下 shùn liú ér xià
释义:顺流而下 顺着河流的方向一直下去。形容毫无阻碍。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竺领命,驾小舟顺流而下,迳至周瑜大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