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应该用什么形容词(故事可以用什么成语形容):一见钟情,三顾茅庐,不经世故,大禹治水,奉行故事,娓娓动听,守株待兔,峰回路转,引人入胜,循规蹈矩,忘其所以,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敷衍了事,望梅止渴,混淆是非,真心诚意,绘声绘色,虚应故事,覆水难收,负荆请罪,赴汤蹈火,颠倒是非,颠倒黑白,黑白混淆,世故人情。
1、一见钟情 yī jiàn zhōng qíng
释义:一见钟情 钟:集中;专注。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很深的感情。
出处:清 墨浪子《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
2、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释义:三顾茅庐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不经世故 bù jīng shì gù
释义:不经世故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序言》:“然而他们不经世故,偶尔‘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钉子。”
4、大禹治水 dà yǔ zhì shuǐ
释义:大禹治水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5、奉行故事 fèng xíng gù shì
释义:奉行故事 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魏相传》:“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6、娓娓动听 wěi wěi dòng tīng
释义:娓娓动听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
出处:清 黄云鸿《福惠全书 刑名部》:“若言入耳,娓娓可听。”
7、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释义:守株待兔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处: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
8、峰回路转 fēng huí lù zhuǎn
释义:峰回路转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出处: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9、引人入胜 yǐn rén rù shèng
释义:引人入胜 胜:引人进入佳境。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
出处: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10、循规蹈矩 xún guī dǎo jǔ
释义:循规蹈矩 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循:遵守;蹈:踩;矩:方尺。
出处:宋 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11、忘其所以 wàng qí suǒ yǐ
释义:忘其所以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一来看见大郎殷勤,道是敬他人才,安然托大,忘其所以。”
12、愚公移山 yú gōng yí shān
释义:愚公移山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出处:《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13、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释义:指鹿为马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14、敷衍了事 fū yǎn liǎo shì
释义:敷衍了事 敷衍:将就应付;不认真。了:了结。将就应付地把事办了。指做事不认真;缺乏责任心。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不但上宪跟前兄弟无以交代,就连着老哥们也不好看,好像我们敷衍了事,不肯出力似的。”
15、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释义:望梅止渴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16、混淆是非 hùn xiáo shì fēi
释义:混淆是非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出处:清 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17、真心诚意 zhēn xīn chéng yì
释义:真心诚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18、绘声绘色 huì shēng huìsè
释义:绘声绘色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19、虚应故事 xū yìng gù shì
释义:虚应故事 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出处:明 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无有敢肆欺于圣鉴之所不及而虚应故事者矣。”
20、覆水难收 fù shuǐ nán shōu
释义:覆水难收 覆:翻;引申为倾、倒、泼的意思。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很难再挽回了。引申为夫妻关系已经断绝;难以重新结合。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何进传》:“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2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释义:负荆请罪 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2、赴汤蹈火 fù tāng dǎo huǒ
释义:赴汤蹈火 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出处:晋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23、颠倒是非 diān dǎo shì fēi
释义:颠倒是非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
出处:唐 韩愈《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24、颠倒黑白 diān dǎo hēi bái
释义: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25、黑白混淆 hēi bái hùn xiáo
释义:黑白混淆 把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制造混乱。
出处:《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26、世故人情 shì gù rén qíng
释义:世故人情 为人处世的道理。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二:"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