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三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有三的成语有哪些):三三两两,三三五五,三三四四,三下五除二,三不拗六,三五成群,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亲四眷,三人为众,三人成虎,三从四德,三六九等,不三不四,不知肉味,不管三七二十一,两面三刀,举一反三,二桃杀三士,低三下四,入木三分,刮目相待,垂涎三尺,孟母三迁,挨三顶五,捱三顶五,捱三顶四,接二连三,此地无银三百两,火冒三丈,狡兔三窟,白璧三献,绕梁三日,连中三元,避军三舍,避君三舍,隔三差五,颠三倒四,三兽渡河,不成三瓦。
1、三三两两 sān sān liǎng liǎng
释义:三三两两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出处: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四 娇女诗》:“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
2、三三五五 sān sān wǔ wǔ
释义:三三五五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出处:唐·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3、三三四四 sān sān sì sì
释义:三三四四 犹言三三两两。
出处: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4、三下五除二 sān xià wǔ chú èr
释义:三下五除二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偶然在家闲一刻,便见他姊妹两个‘三下五除二’的不离手,‘五亩七分半’的不离口。”
5、三不拗六 sān bù niù liù
释义:三不拗六 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出处: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二折:“自古道三不拗六,他每都是城狐社鼠,俺也革不了他的积弊。”
6、三五成群 sān wǔ chéng qún
释义:三五成群 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指几个人在一起。
出处: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7、三亲六故 sān qīn liù gù
释义: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出处:梁斌《播火记》:“谁家没个三亲六故,谁家没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8、三亲六眷 sān qīn liù juàn
释义:三亲六眷 三亲:父母、兄弟、夫妇;眷:家属、亲戚。泛指众亲戚。
出处: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那里管三亲六眷尽埋冤。”
9、三亲四眷 sān qīn sì juàn
释义:三亲四眷 见“三亲六眷”。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次日真个到三亲四眷家去了一巡。”
10、三人为众 sān rén wèi zhòng
释义:三人为众 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11、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释义:三人成虎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12、三从四德 sān cóng sì dé
释义: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出处: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13、三六九等 sān liù jiǔ děng
释义:三六九等 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只不过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这么三六九等儿的了。”
14、不三不四 bù sān bù sì
释义:不三不四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15、不知肉味 bù zhī ròu wèi
释义: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6、不管三七二十一 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
释义: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左手交银,右手交人,若三日没有来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17、两面三刀 liǎng miàn sān dāo
释义:两面三刀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两面派手法。比喻居心不良。
出处: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是这郑州城里第一个贤慧的,倒说我两面三刀,我搬调你甚的来。”
18、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释义:举一反三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9、二桃杀三士 èr táo shā sān shì
释义:二桃杀三士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20、低三下四 dī sān xià sì
释义:低三下四 指地位、工作等很卑下;低人一等。也指神态恭顺卑屈。
出处:清 孔尚任《桃花扇 听稗》:“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
21、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ēn
释义:入木三分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出处: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22、刮目相待 guā mù xiāng dài
释义:刮目相待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3、垂涎三尺 chuí xián sān chǐ
释义:垂涎三尺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长。原形容嘴馋到极点。现多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并极想弄到手的贪婪样子。
出处:唐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24、孟母三迁 mèng mǔ sān qiān
释义: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25、挨三顶五 āi sān dǐng wǔ
释义:挨三顶五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穷马周遭际卖塠媪》第五卷:“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许多商贩客人驮着货物,挨三顶五的进店安歇。”
26、捱三顶五 āi sān dǐng wǔ
释义:捱三顶五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
27、捱三顶四 āi sān dǐng sì
释义:捱三顶四 挨:通“挨”,挤进。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出处:明 罗贯中《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28、接二连三 jiē èr lián sān
释义:接二连三 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家中事情接二连三,也无暇及此。”
29、此地无银三百两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释义: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
出处: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30、火冒三丈 huǒ mào sān zhàng
释义:火冒三丈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31、狡兔三窟 jiǎo tù sān kū
释义:狡兔三窟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别多;用来躲避灾难祸患。现多比喻掩盖的方法多;隐身的计划周密。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32、白璧三献 bái bì sān xiàn
释义:白璧三献 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出处:见《韩非子 和氏》。
33、绕梁三日 rào liáng sān rì
释义:绕梁三日 绕梁:在房梁间缭绕飘荡。(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34、连中三元 lián zhòng sān yuán
释义:连中三元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一卷:“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
35、避军三舍 bì jūn sān shè
释义:避军三舍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出处:见“避君三舍”。
36、避君三舍 bì jūn sān shě
释义:避君三舍 舍:古代计量单位,1舍=30里。指退让和回避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37、隔三差五 gé sān chà wǔ
释义:隔三差五 比喻时常发生
出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牛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
38、颠三倒四 diān sān dǎo sì
释义:颠三倒四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39、三兽渡河 sān shòu dù hé
释义: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出处:《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
40、不成三瓦 bù chéng sān wǎ
释义:不成三瓦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出处:《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