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物体很庞大的四字词语(形容物体很宽阔的成语):一望无垠,一望无际,四通八达,大有作为,大有可观,天空海阔,广阔天地,康庄大道,心旷神怡,无边无垠,无边无际,海阔天空,海阔天高,漫无边际,络绎不绝,阳关大道,漫无止境,原始公社。
1、一望无垠 yī wàng wú yín
释义:一望无垠 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
出处: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一轮火红的太阳升起来,普照着一望无垠的原野。”
2、一望无际 yī wàng wú jì
释义:一望无际 一眼看不到边(际:边)。形容极其辽阔。
出处:宋 秦观《蝶恋花》:“舟泊浔阳城下住,杳霭昏鸦,点点云边树。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浓一望空无际。”
3、四通八达 sì tōng bā dá
释义:四通八达 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出处:《子华子 晏子问党》:“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4、大有作为 dà yǒu zuò wéi
释义:大有作为 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做出显著成绩。作为:可做的事;也可指做出成绩。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主不之。”朱熹集注:“大有为之君,大有作为,非常之君也。”
5、大有可观 dà yǒu kě guān
释义:大有可观 很值得一看。形容事物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出处:元 无名氏《李师师传》:“殊不知美成文笔,大有可观,作《汴都赋》,如笺奏杂著,皆是杰作。”
6、天空海阔 tiān kōng hǎi kuò
释义:天空海阔 ①谓天地广阔。②常用以形容宏大宽阔。
出处:宋·汤恢《满江红》词:“酒醒香销人自瘦,天空海阔春无极。”清·顾炎武《答子德书》:“要希馀光下被,俾暮年迂叟得自遂于天空海阔之间,尤为知己之爱也。”清·高凤翰《砚史》:“墨乡磅礴,天空海阔。”
7、广阔天地 guǎng kuò tiān dì
释义:广阔天地 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域
出处:毛泽东《一文按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8、康庄大道 kāng zhuāng dà dào
释义:康庄大道 康庄:宽阔、通达的大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常用以比喻光明的前途。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9、心旷神怡 xīn kuàng shén yí
释义:心旷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空阔;怡:愉快。
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0、无边无垠 wú biān wú yín
释义:无边无垠 见“无边无际”。
出处:茅盾《白杨礼赞》:“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11、无边无际 wú biān wú jì
释义:无边无际 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12、海阔天空 hǎi kuò tiān kōng
释义:海阔天空 阔:辽阔。像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没有边际。指天地宽广无边。原比喻人心胸开阔;无拘无束。现常用来形容漫无边际的议论或随意漫谈;没有中心。
出处:唐 刘氏瑶《暗别离》:“朱弦暗断不见人,风动花枝月中影;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空不知处。”
13、海阔天高 hǎi kuò tiān gāo
释义:海阔天高 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
出处:唐·刘氏瑶《杂曲歌辞·暗别离》:“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14、漫无边际 màn wú biān jì
释义:漫无边际 漫:不受约束;随便;边际:边缘;界限。大水广阔;一望无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或指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也作“茫无边际、渺无边际。”
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4章:“只向黎说了一些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话。”
15、络绎不绝 luò yì bù jué
释义:络绎不绝 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也是不断之意。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也作“络绎不断”。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南匈奴传》:“窜逃去塞者,络绎不绝。”
16、阳关大道 yáng guān dà dào
释义:阳关大道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南。原指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官道。后泛指通过便利交通大道和光明的道路。也比喻好的出路、办法。
出处:唐 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17、漫无止境 màn wú zhǐ jìng
释义:漫无止境 指永远不会停止或没有边际。
18、原始公社 yuán shǐ gōng shè
释义:原始公社 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阶段的社会组织。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代序》:“中国社会的发展,曾经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制和封建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