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最高的地方的成语(形容最高处的成语是什么):举首戴目,九天揽月,仰不愧天,仰观俯察,倾耳戴目,叹为观止,居高临下,戴目倾耳,昂首望天,此起彼伏,登高望远,目光远大,问心无愧,高不可攀,高耸入云,高高在上,万众睢睢。
1、举首戴目 jǔ shǒu dài mù
释义:举首戴目 举:抬起;戴目:仰视的样子。形容望着远处而有所期待或殷切期待
出处:宋·王安石《上田正言书》:“天下举首戴目,属心执事者,难以一二计。”
2、九天揽月 jiǔ tiān lǎn yuè
释义:九天揽月 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出处: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3、仰不愧天 yǎng bú kuì tiān
释义:仰不愧天 仰:抬头;愧:惭愧。抬头没有对不起天的地方。指自省没有做过不好的事;问心无愧。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4、仰观俯察 yǎng guān fǔ chá
释义:仰观俯察 仰:抬起头;俯:低下头,弯下腰。指多方或仔细观察。
出处:《周易 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5、倾耳戴目 qīng ěr dài mú
释义:倾耳戴目 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戴目:仰视。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6、叹为观止 tàn wéi guān zhǐ
释义:叹为观止 看到这里就够了;不必再看别的。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7、居高临下 jū gāo lín xià
释义:居高临下 居:处在;临:面对。处于高处;俯视下方。形容处于有利的地势、地位。也比喻高高在上。
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财安王》:“缴山立栅,分为数处,居高临下,隔水为营。”
8、戴目倾耳 dài mú qīng ěr
释义:戴目倾耳 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9、昂首望天 áng shǒu wàng tiān
释义:昂首望天 昂首:抬起头。仰着头看天。形容态度十分傲慢;眼光向上;不深入基层或做事脱离实际;也作“昂首天外”。
出处:清 归庄《王大痴像赞》:“昂其首,睅其目,举觞而望青天者,是为王大痴。”
10、此起彼伏 cǐ qǐ bǐ fú
释义:此起彼伏 此:这;这个;彼:那;那个;伏:低下去。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也作“此伏彼此”、“此起彼落”。
出处:汉 张衡《西京赋》:“鸟毕骇,兽咸作,草伏木栖,寓居穴托,起伏集此。”
11、登高望远 dēng gāo wàng yuǎn
释义:登高望远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出处:《荀子 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 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12、目光远大 mù guāng yuǎn dà
释义:目光远大 指一个人的见解及处世观高远而伟大
出处:柳建伟《英雄时代》第四章:“我为自己有这么一个目光远大的姐而骄傲。”
13、问心无愧 wèn xīn wú kuì
释义:问心无愧 愧:惭愧。问问自己;认为没有什么感到惭愧的地方。
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一》:“君无须问此,只问己心。问心无愧,即阴律所谓善。”
14、高不可攀 gāo bù kě pān
释义:高不可攀 攀:攀登。高得无法攀登。形容很难达到。也形容高高在上;难以亲近。
出处:汉 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
15、高耸入云 gāo sǒng rù yún
释义:高耸入云 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出处:刘伯承《回忆长征》:“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
16、高高在上 gāo gāo zài shàng
释义:高高在上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出处:《诗经 周颂 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17、万众睢睢 wàn zhòng suī suī
释义:万众睢睢 睢睢:仰视。所有人的眼睛都看着上面。形容人们共同期待或感到惊奇的神情。
出处:《汉书·五行志中》:"今雉以博士行礼之日大众聚会,飞集于庭,历阶登堂,万众睢睢,惊怪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