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力量强声势大的四字成语是什么(形容力量强声势大的4字成语):不露声色,东山再起,人声鼎沸,令行禁止,兴师动众,势如破竹,卷土重来,回山倒海,声势浩大,大刀阔斧,大动干戈,大张声势,大张旗鼓,扬铃打鼓,扯旗放炮,排山倒海,无坚不摧,枪林弹雨,死灰复燃,浩浩荡荡,炮火连天,秘而不宣,筚路蓝缕,轰轰烈烈,重振旗鼓,销声匿迹,雷厉风行,雷霆万钧,震耳欲聋,风驰电掣。
1、不露声色 bù lù shēng sè
释义:不露声色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2、东山再起 dōng shān zài qǐ
释义:东山再起 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出处:唐 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3、人声鼎沸 rén shēng dǐng fèi
释义:人声鼎沸 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4、令行禁止 lìng xíng jìn zhǐ
释义:令行禁止 令:命令。行:执行;施行;禁:禁令;止:停止。有令必行;命令发布就马上行动;有禁必止;命令停止就立刻停止。形容法令通畅而严明。
出处:《逸周书 文传》:“令行禁止,王始也。”
5、兴师动众 xīng shī dòng zhòng
释义:兴师动众 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兴、动:发动;众:指大队人马。
出处:《吴子 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6、势如破竹 shì rú pò zhú
释义:势如破竹 势:气势;威力;破竹:劈开竹子。气势就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头几节;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比喻打仗或工作毫无阻挡;节节胜利。
出处:《晋书 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7、卷土重来 juǎn tǔ chóng lái
释义:卷土重来 卷土:卷起尘土;形容人马奔跑。比喻失败之后重新集结力量反扑过来;或重新恢复势力。
出处:唐 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色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8、回山倒海 huí shān dǎo hǎi
释义:回山倒海 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高闾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
9、声势浩大 shēng shì hào dà
释义:声势浩大 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浩大。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如今宋江领兵围城,声势浩大,不可抵敌。”
10、大刀阔斧 dà dāo kuò fǔ
释义:大刀阔斧 大刀和阔斧都是古代的武器。原来形容军队声势浩大;杀气腾腾;充满战斗气氛。现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7回:“摇旗呐喊,擂鼓鸣锣,大刀阔斧,杀奔祝家庄来。”
11、大动干戈 dà dòng gān gē
释义:大动干戈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2、大张声势 dà zhāng shēng shì
释义:大张声势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出处:《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13、大张旗鼓 dà zhāng qí gǔ
释义:大张旗鼓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出处:清 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14、扬铃打鼓 yáng líng dǎ gǔ
释义:扬铃打鼓 比喻大声张扬。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要是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
15、扯旗放炮 chě qí fàng pào
释义:扯旗放炮 比喻公开张扬
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她扯旗放炮来考工厂,考不上怎样回下堡村蛤蟆滩呢?”
16、排山倒海 pái shān dǎo hǎi
释义:排山倒海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出处:宋 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17、无坚不摧 wú jiān bù cuī
释义:无坚不摧 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能摧毁。
出处:《旧唐书 孔巢文传》:“(田)乃就宴,悦酒酣,自矜其骑射之艺,拳略之勇,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
18、枪林弹雨 qiāng lín dàn yǔ
释义:枪林弹雨 枪杆像树林;子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炮火密集的战场。
出处:清 孙雨林《皖江血》:“此时人心一半改,结局真难测。且画策,枪林弹雨,木坏山颓,江城付劫灰。”
19、死灰复燃 sǐ huī fù rán
释义:死灰复燃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出处: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20、浩浩荡荡 hào hào dàng dàng
释义:浩浩荡荡 指水势汹涌广阔浩大。后形容规模宏大;气势雄壮。
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无边涯。”
21、炮火连天 pào huǒ lián tiān
释义:炮火连天 炮火:战场上发射出的炮弹在爆炸后产生的火焰;连天:连接着天空。形容枪炮声、光焰等与天空相接;战争十分激烈。
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就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22、秘而不宣 mì ér bù xuān
释义:秘而不宣 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23、筚路蓝缕 bì lù lán lǚ
释义:筚路蓝缕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后用以形容创业的艰苦。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4、轰轰烈烈 hōng hōng liè liè
释义:轰轰烈烈 轰轰:像声词;形容巨大声响;烈烈:火焰盛燃的样子。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出处:宋 文天祥《沁园春 题张许双庙》词:“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一场。”
25、重振旗鼓 zhòng zhèn qí gǔ
释义:重振旗鼓 见“重整旗鼓”。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惊梦》:“侬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平权文劝戒女子。”
26、销声匿迹 xiāo shēng nì jì
释义:销声匿迹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出处: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27、雷厉风行 léi lì fēng xíng
释义:雷厉风行 厉:猛烈;行:奔跑;引申为迅速。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对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用来形容工作极度紧张;办事果断;行动迅速。
出处:宋 曾巩《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戒,则雷厉风行。”
28、雷霆万钧 léi tíng wàn yūn
释义:雷霆万钧 雷霆:暴雷;霹雳;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合15公斤。形容威力极大;不可阻挡。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29、震耳欲聋 zhèn ěr yù lóng
释义:震耳欲聋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出处: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30、风驰电掣 fēng chí diàn chè
释义:风驰电掣 弛:快跑;掣:闪过。像风奔驰;像电闪过。形容非常迅速;急闪而过。也作“风驰电赴”。
出处:《六韬 龙韬》:“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