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愤怒的成语和词语(形容愤怒的成语有什么哪些):七窍生烟,义愤填膺,令人发指,众怒难犯,冲冠眦裂,勃然变色,勃然大怒,发指眦裂,咬牙切齿,大发雷霆,天怒人怨,忿然作色,怒不可遏,怒发冲冠,怒形于色,怒气冲冲,怒气冲天,怒气填胸,怒火中烧,怒猊渴骥,怒目切齿,恼羞成怒,愤愤不平,戟指怒目,拂袖而去,敢怒敢言,暴跳如雷,气冲牛斗,火冒三丈,狂风怒号,疾言厉色,瞋目切齿,艴然不悦,赫然而怒,雷嗔电怒,雷霆之怒。
1、七窍生烟 qī qiào shēng yān
释义:七窍生烟 七窍:指两耳、两眼、两鼻孔和口。形容气愤至极;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来。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8回:“忽闻此言,吓得三尺神散,七窍生烟。”
2、义愤填膺 yì fèn tián yīng
释义:义愤填膺 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出处:南朝 梁 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3、令人发指 lìng rén fà zhǐ
释义:令人发指 令:使得;发指:头发竖起来。愤怒得使人头发都竖直起来。也作“令人发竖。”
出处:庄周《庄子 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4、众怒难犯 zhòng nù nán fàn
释义:众怒难犯 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5、冲冠眦裂 chōng guàn zì liè
释义:冲冠眦裂 形容愤怒到极点。眦裂,睁裂眼眶。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出处: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6、勃然变色 bó rán biàn sè
释义:勃然变色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7、勃然大怒 bó rán dà nù
释义:勃然大怒 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8、发指眦裂 fà zhǐ zì liè
释义:发指眦裂 头发向上竖起;眼眶也裂开。形容极度悲伤;愤怒。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9、咬牙切齿 yǎo yá qiè chǐ
释义:咬牙切齿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
出处: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10、大发雷霆 dà fā léi tíng
释义:大发雷霆 霆:暴雷;雷霆:震耳的雷声。形容大发脾气;高声怒斥别人。
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陈秀才大发雷霆。”
11、天怒人怨 tiān nù rén yuàn
释义:天怒人怨 上天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作恶多端;激起普遍愤怒。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12、忿然作色 fèn rán zuò sè
释义:忿然作色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出处: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13、怒不可遏 nù bù kě è
释义:怒不可遏 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14、怒发冲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释义:怒发冲冠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5、怒形于色 nù xíng yú sè
释义:怒形于色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出处: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16、怒气冲冲 nù qì chōng chōng
释义:怒气冲冲 形容愤怒得气呼呼的样子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17、怒气冲天 nù qì chōng tiān
释义:怒气冲天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18、怒气填胸 nù qì tián xiōng
释义:怒气填胸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19、怒火中烧 nù huǒ zhōng shāo
释义:怒火中烧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20、怒猊渴骥 nù ní kě jì
释义:怒猊渴骥 猊:狻猊,即狮子;骥:骏马。如愤怒的狮子撬扒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
出处:《新唐书·徐浩传》:“始,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云”
21、怒目切齿 nù mù qiè chǐ
释义:怒目切齿 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
出处: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22、恼羞成怒 nǎo xiū chéng nù
释义:恼羞成怒 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23、愤愤不平 fèn fèn bù píng
释义:愤愤不平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出处: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24、戟指怒目 jǐ zhǐ nǔ zhāng
释义:戟指怒目 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出处: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25、拂袖而去 fú xiù ér qù
释义:拂袖而去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语不合很生气。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师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26、敢怒敢言 gǎn nù gǎn yán
释义:敢怒敢言 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
27、暴跳如雷 bào tiào rú léi
释义:暴跳如雷 暴:急躁;发怒。蹦跳发怒;好像打雷一样猛烈。
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28、气冲牛斗 qì chōng niú dǒu
释义:气冲牛斗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形容气势极盛;直冲星空。有时也指怒气极盛。
出处:唐 杨炯《杜袁卅墓志铭》:“宝剑之沉,夜气冲于牛斗。”
29、火冒三丈 huǒ mào sān zhàng
释义:火冒三丈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30、狂风怒号 kuáng fēng nù háo
释义:狂风怒号 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出处: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31、疾言厉色 jí yán lì sè
释义:疾言厉色 疾:急速;厉:严厉。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
出处: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四》:“平居于人无忤,睦亲族以礼,抚臧获以恩,未尝疾言厉色。”
32、瞋目切齿 chēn mù qiè chǐ
释义:瞋目切齿 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33、艴然不悦 fú rán bù yuè
释义:艴然不悦 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出处: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34、赫然而怒 hè rán ér nù
释义:赫然而怒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35、雷嗔电怒 léi chēn diàn nù
释义:雷嗔电怒 暴怒貌。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如今且说宝玉只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
36、雷霆之怒 léi tíng zhī lù
释义:雷霆之怒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