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看得很清楚的四字词语(形容看得清晰成语):一动不动,一清二楚,一清二白,一目了然,一览无余,不待蓍龟,不见舆薪,了如指掌,了然于胸,了若指掌,全神贯注,匡鼎解颐,如数家珍,探赜索隐,料敌若神,无一不知,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泾渭分明,洞察其奸,洞察秋毫,洞悉无遗,洞烛其奸,洞若观火,清清楚楚,炳如观火,烂若披掌,目不转睛,秋毫之末,耳熟能详,钩深致远,阴谋诡计,黑白分明,按图索籍,壁垒分明,心知肚明。
1、一动不动 yī dòng bù dòng
释义:一动不动 指静止不动或懒得活动
出处:王朔《浮出海面》:“我继续一动不动地凝视他们,这对可怜的情人实在无法保持冷静,松开嘴,忿忿地起身走了。”
2、一清二楚 yī qīng èr chǔ
释义:一清二楚 十分明白、清楚。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小顺儿样样事情都要闹个一清二楚,不然怎幺能当好妈妈的保镖呢。”
3、一清二白 yī qīng èr bái
释义:一清二白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指非常清白;没有污点。
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贾李魁道:‘王紫泥,张绳祖他俩个,现在二门外看审官司哩。老爷只叫这二个到案,便一清二白。”
4、一目了然 yī mù liǎo rán
释义:一目了然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5、一览无余 yī lǎn wú yú
释义:一览无余 览: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6、不待蓍龟 bù dài shī guī
释义:不待蓍龟 蓍龟:古时卜筮,用蓍草和龟甲,以卜吉凶。不用占卜就能决定。比喻事情是明摆着的,非常清楚。
出处:《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7、不见舆薪 bù jiàn yú xīn
释义:不见舆薪 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8、了如指掌 liǎo rú zhǐ zhǎng
释义:了如指掌 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9、了然于胸 liǎo rán yú xiōng
释义:了然于胸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出处:《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10、了若指掌 liǎo ruò zhǐ zhǎng
释义:了若指掌 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
出处:《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11、全神贯注 quán shén guàn zhù
释义:全神贯注 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12、匡鼎解颐 kuāng dǐng jiě yí
释义:匡鼎解颐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出处:《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13、如数家珍 rú shǔ jiā zhēn
释义:如数家珍 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出处:《清朝野史大观 郭生始创戏院》:“吴县王鹤琴先生耆年硕德,与谈吴中掌故,则掀髯抵掌,如数家珍。”
14、探赜索隐 tàn zé suǒ yǐn
释义:探赜索隐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出处:《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15、料敌若神 liào dí ruò shén
释义:料敌若神 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出处:《旧唐书·郭子仪传》:“故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汾阳郡王、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如神。”
16、无一不知 wú yī bù zhī
释义:无一不知 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引《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
17、无所不知 wú suǒ bù zhī
释义:无所不知 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
出处:《列子·黄帝》:“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18、无所不通 wú suǒ bù tōng
释义:无所不通 通:知道。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出处:《孝经 感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19、泾渭分明 jīng wèi fēn míng
释义:泾渭分明 古人认为;渭河水清;泾河水浊;两水合流后;清浊依旧分明。比喻是非清楚;容易区别。
出处:唐 李德裕《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泾渭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
20、洞察其奸 dòng chá qí jiān
释义:洞察其奸 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2回:“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于家中妇女不时正言规劝,以三姑六婆视为寇仇。”
21、洞察秋毫 dòng chá qiū háo
释义:洞察秋毫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2、洞悉无遗 dòng xī wú yí
释义:洞悉无遗 洞:深入,透彻;洞悉:知道。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
出处:孙中山《伦敦被难记》:“此人之果为谁,及其抵英国后之一举一动,本使馆洞悉无遗。”
23、洞烛其奸 dòng zhú qí jiān
释义:洞烛其奸 洞烛:洞察;洞悉。看透对方的阴谋诡计。形容观察力强;看问题敏锐。
出处:《明史 董传策传》:“(严)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24、洞若观火 dòng ruò guān huǒ
释义:洞若观火 如同看火那样看得清楚。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
出处:明 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当以某辞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
25、清清楚楚 qīng qīng chǔ chǔ
释义:清清楚楚 清晰明白有条理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又见世南生得清清楚楚,弱不胜衣,故憨憨的只管贪看。”
26、炳如观火 bǐng rú guān huǒ
释义:炳如观火 炳:光明、明亮、显着。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出处: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其词秩然有条,各分大义,炳如观火。”
27、烂若披掌 làn ruò pī zhǎng
释义:烂若披掌 形容对情况非常熟悉。
出处:清·王晫《今世说·客止》:“与人言古今成败,烂若披掌,听者忘倦。”
28、目不转睛 mù bù zhuǎn jīng
释义:目不转睛 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转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出处: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29、秋毫之末 qiū háo zhī mò
释义:秋毫之末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30、耳熟能详 ěr shú néng xiáng
释义:耳熟能详 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
出处: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31、钩深致远 gōu shēn zhì yuǎn
释义:钩深致远 致:招致。探取深处的,使远处的到来。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出处:《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32、阴谋诡计 yīn móu guǐ jì
释义:阴谋诡计 暗地里策划做坏事的计谋。
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大家如能个个像我,坦白地公开了自己的坏处,政治上用不着阴谋诡计。”
33、黑白分明 hēi bái fēn míng
释义:黑白分明 黑、白:黑白两种颜色;明:清楚。黑白两色分得很清。比喻对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出处: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34、按图索籍 àn tú suǒ jí
释义:按图索籍 按照地图,搜索典籍。
出处:明·张岱《皇华考序》:"可见按图索籍,山溪道路,一目了然。"
35、壁垒分明 bì lěi fēn míng
释义:壁垒分明 壁垒:古时军营的围墙,后泛指防御工事,今常喻指对立的事物和界限。比喻界限非常清楚。
36、心知肚明 xin zhi du ming
释义:心知肚明 心里明白但不说破,形容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