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人很自私成语(说一个人很自私的成语):假公济私,利令智昏,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因公假私,寡廉鲜耻,患得患失,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据为己有,有利可图,神智不清,自私自利,营私舞弊,见利忘义,见死不救,见钱眼开。
- 1、假公济私 jiǎ gōng jì sī - 释义:假公济私 假:借;济:补益;助。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 - 出处: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 2、利令智昏 lì lìng zhì hūn - 释义:利令智昏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甚至失去理智。 -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 3、利欲熏心 lì yù xūn xīn - 释义:利欲熏心 利:名利;欲:欲望;熏:熏染;侵袭。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 - 出处:宋 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 
- 4、唯利是图 wéi lì shì tú - 释义:唯利是图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独;图:贪图;追求。 - 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惟利是图。” 
- 5、因公假私 yīn gōng jiǎ sī - 释义:因公假私 借公务谋取私利。 -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 
- 6、寡廉鲜耻 guǎ lián xiǎn chǐ - 释义:寡廉鲜耻 寡、鲜:少;廉:廉洁;不贪污;耻:羞愧;羞耻。原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 出处:汉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 7、患得患失 huàn dé huàn shī - 释义:患得患失 患:忧虑。没有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8、损人利己 sǔn rén lì jǐ - 释义:损人利己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利:使得到好处。 - 出处: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 
- 9、损公肥私 sǔn gōng féi sī - 释义:损公肥私 损害公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 - 出处:《新华月报》1979年第1期:“在群众中,有些人损公肥私,无理取闹。” 
- 10、据为己有 jù wéi jǐ yǒu - 释义:据为己有 据:占据。以不正当的手段占据国家、集体或他人的钱、财、物品等。 -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我故倡为析居之仪,将大宅良田,强奴巧婢,悉据为己有。” 
- 11、有利可图 yǒu lì kě tú - 释义:有利可图 图:谋取。有利益可谋求。 - 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六回:“等到有利可图,可否即允照办。” 
- 12、神智不清 shén zhì bù qīng - 释义:神智不清 神智:意识。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 - 出处: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他遍体鳞伤,呼吸微弱,神智不清,不吃不喝,只等着死了!” 
- 13、自私自利 zì sī zì lì - 释义:自私自利 只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利益。形容私心重。 - 出处:宋 程颐《二程语录》:“然要卒归乎自私自利之规模。” 
- 14、营私舞弊 yíng sī wǔ bì - 释义:营私舞弊 营:谋求;舞:玩弄;弊:坏事。为了谋求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违法乱纪。 - 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南洋兵船虽然不少,叵奈管带……营私舞弊,那里还有公事在他心上。” 
- 15、见利忘义 jiàn lì wàng yì - 释义:见利忘义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形容人贪财自私。 -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樊郦滕灌靳周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 16、见死不救 jiàn sǐ bù jiù - 释义:见死不救 见到别人面临死亡威胁而不去救援。 - 出处:元 关汉卿《救风尘》:“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 17、见钱眼开 jiàn qián yǎn kāi - 释义:见钱眼开 见到钱财就眉开眼笑。 - 出处:清 李渔《比目鱼 挥金》:“自古道见钱眼开,我兑下一千两银子,与他说话的时节,就拿来摆在面前,他见了自然动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