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恶心的东西的成语(形容东西恶心的成语):丑态毕露,令人作呕,令人切齿,令人神往,善善恶恶,好善恶恶,居心险恶,恶意中伤,恶紫夺朱,改恶为善,故作姿态,暗箭伤人,杜耳恶闻,深恶痛疾,深恶痛绝,笑里藏刀,苦思恶想,装腔作势,赞不绝口,令人咋舌,恶恶从短。
1、丑态毕露 chǒu tài bì lù
释义:丑态毕露 毕:完全。丑恶的形态彻底暴露。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贾琏亦丑态毕露。
2、令人作呕 lìng rén zuò ǒu
释义:令人作呕 呕:想吐;恶心。形容使人厌恶。
出处:梁遇春《黑暗》:“一面是令人作呕的名士,一面是令人作呕的俗物。”
3、令人切齿 lìng rén qiè chǐ
释义:令人切齿 令:使;切齿:牙齿相磨切,表示极其愤恨。使人非常愤恨。
出处:《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着《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4、令人神往 lìng rén shén wǎng
释义:令人神往 令:使得;神往:心里向往憧憬。某种景象使人很向往、羡慕。
出处: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今著述湮没,怅望当时蹈海之风,令人神往不已。”
5、善善恶恶 shàn shàn wù è
释义:善善恶恶 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
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强国》:“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6、好善恶恶 hǎo shàn è è
释义:好善恶恶 见“好善嫉恶”。
出处:《说岳全传》第七三回:“好善恶恶,人人如此。”
7、居心险恶 jū xīn xiǎn è
释义:居心险恶 居心:存心;险:阴险;恶:恶毒。心地阴险恶毒。
8、恶意中伤 è yì zhòng shāng
释义:恶意中伤 出自恶毒用心去攻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9、恶紫夺朱 wù zǐ duó zhū
释义:恶紫夺朱 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原指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
出处:《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0、改恶为善 gǎi è wéi shàn
释义:改恶为善 不再作恶,重新做人。
出处:《礼记·中庸》“明则动,动则变”汉·郑玄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
11、故作姿态 gù zuò zī tài
释义:故作姿态 指假装具有艺术效果的姿势或假装的模样
出处:王朔《永失我爱》:“‘我就喜欢你这样。’我冲她背影嚷,‘不怕说实话,就怕故作姿态。’”
12、暗箭伤人 àn jiàn shāng rén
释义:暗箭伤人 暗中射箭杀伤别人。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但是杀下马的,各自抬回本阵,不许暗箭伤人,亦不许抢掳尸首。”
13、杜耳恶闻 dù ěr è wén
释义:杜耳恶闻 塞住耳朵不愿听。
出处:《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14、深恶痛疾 shēn wù tòng jí
释义:深恶痛疾 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15、深恶痛绝 shēn wù tòng jué
释义:深恶痛绝 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16、笑里藏刀 xiào lǐ cáng dāo
释义:笑里藏刀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藏:隐藏。
出处:《旧唐书 李义府传》:“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其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17、苦思恶想 kǔ sī è xiǎng
释义:苦思恶想 形容竭力思索,绞尽脑汁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彼此争强赌胜,用尽心机,苦思恶想,愈出愈奇,必要出人头地。”
18、装腔作势 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释义:装腔作势 故意装出一种腔调;作出一种姿态。形容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别人。
出处:明 西湖居士《郁轮袍 误荐》:“穷秀才装腔作势,贤王子隆礼邀宾。”
19、赞不绝口 zàn bù jué kǒu
释义:赞不绝口 赞:称赞;绝:停。不住口地称赞。
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20、令人咋舌 ling ren za she
释义:令人咋舌 形容令人吃惊或害怕而说不出话。
21、恶恶从短 wù wù cóng duǎn
释义:恶恶从短 比喻对人所做的坏事,不十分苛责。
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