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失败了的四字词语(形容失败的成语成语有哪些):大败亏轮,垂成之功,不可收拾,不败之地,倒戈卸甲,倒戈弃甲,兵临城下,兵多者败,兵败如山倒,冰消瓦解,出师不利,单枪独马,垂首丧气,城下之盟,大势已去,大败亏输,必不挠北,成也萧何败萧何,成王败寇,成败兴废,成败利钝,成败在此一举,成败得失,成败论人,打落水狗,插翅难逃,摧枯拉朽,残兵败将,残军败将,波路壮阔,百事无成,称帝称王,败不旋踵,败于垂成,败将残兵,败绩失据,蹈袭前人,重振旗鼓,重蹈覆辙,拜赐之师。
1、大败亏轮 dà bài kuī lún
释义:大败亏轮 遭到很大的失败和损失。
2、垂成之功 chuí chéng zhī gōng
释义:垂成之功 垂:接近,快要。将要成就的大功业。
3、不可收拾 bù kě shōu shí
释义:不可收拾 收拾:整理。原意是没法归类整顿;后形容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唐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4、不败之地 bù bài zhī dì
释义:不败之地 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的境地。
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
5、倒戈卸甲 dǎo gē xiè jiǎ
释义: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出处:《续传灯录》:“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倒戈卸甲?”
6、倒戈弃甲 dǎo gē qì jiǎ
释义:倒戈弃甲 倒:颠倒,翻转;弃:抛弃。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一卷:“汝若上识天时,下穷人事,倒戈弃甲,束手归命,犹不庙绝血食。”
7、兵临城下 bīng lín chéng xià
释义:兵临城下 临:来临。军队已来到城墙下面。比喻遭到围困。
出处:元 无名氏《马陵道》:“有一日兵临城下,将至濠边。”
8、兵多者败 bīng duō zhě bài
释义:兵多者败 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
出处:清 赵翼《陔馀丛考》:“古来用兵,往往兵多者败,差兵过多则号令不齐,气势不贯,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9、兵败如山倒 bīng bài rú shān dǎo
释义:兵败如山倒 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出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3章:“由于主将首先逃走,江西全线孙(传芳)军俄然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10、冰消瓦解 bīng xiāo wǎ jiě
释义:冰消瓦解 冰消:像冰一样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溃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样。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晋 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11、出师不利 chū shī bù lì
释义:出师不利 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
出处:浩然《艳阳天》第29章:“今天真是出师不利,一个好人都没有遇上。”
12、单枪独马 dān qiāng dú mǎ
释义:单枪独马 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出处:清 蘧园《负曝闲谈》第二回:“他横竖是单枪独马,一无牵挂,当下由杭赴苏,寻找了那位帮带。”
13、垂首丧气 chuí shǒu sàng qì
释义:垂首丧气 同“垂头丧气”。
出处:《水浒传》第九五回:“乔道清生平逞弄神通,今日垂首丧气,正是总教掬尽三江水,难洗今朝一面羞。”
14、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释义:城下之盟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15、大势已去 dà shì yǐ qù
释义:大势已去 大势:指有利的局势。有利的形势已经失去;前途没有希望。
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程子说天命之改,莫是大势已去。”
16、大败亏输 dà bài kuī shū
释义:大败亏输 打了败仗,损失很大。
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
17、必不挠北 bì bù náo běi
释义:必不挠北 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18、成也萧何败萧何 chéng yě xiāo hé bài xiāo hé
释义:成也萧何败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警世通言 王娇鸾百年长恨》:“始终一幅香罗帕,成也萧何败萧何。”
19、成王败寇 chéng wáng bài kòu
释义:成王败寇 成功的人称王称帝,失败者沦为草寇
出处:柳亚子《题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
20、成败兴废 chéng bài xīng fèi
释义:成败兴废 成功或失败,兴起或衰退。
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有明成败兴废,然后知秉要持权,故尚无为也。”
21、成败利钝 chéng bài lì dùn
释义:成败利钝 利:锋利;顺利;钝:不锋利;不顺利。指事业的成功或失败;顺利或挫折。泛指处事的各种情况和结果。也作“成败得失”。
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22、成败在此一举 chéng bài zài cǐ yī jǔ
释义:成败在此一举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出处:《晋书 苻坚载记上》:“成败之机,在斯一举。
23、成败得失 chéng bài dé shī
释义:成败得失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步骘传》:“成败得失,皆如所虑,可谓守道见机,好古之士也。”
24、成败论人 chéng bài lùn rén
释义:成败论人 论:衡量;评定。以成功或失败为评价人物的标准。
出处:宋 苏轼《孔北海赞序》:“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英雄之列。”
25、打落水狗 dǎ luò shuǐ gǒu
释义:打落水狗 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
出处:瞿秋白《序言》:“鲁迅的著名的‘打落水狗’真正是反自由主义,反妥协主义的宣言。”
26、插翅难逃 chā chì nán táo
释义:插翅难逃 插上翅膀也难逃走。比喻陷入困境,怎么也逃不了。
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37回:“康王见兀术将次赶上,真个插翅难逃,只得束手就擒。”
27、摧枯拉朽 cuī kū lā xiǔ
释义:摧枯拉朽 摧:破坏;枯:枯草;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原作“摧枯折腐”。
出处:《晋书 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28、残兵败将 cán bīng bài jiàng
释义:残兵败将 残:残余的;不完整的;败:输。剩下的士兵;打败的将官。形容损失惨重;被打得七零八落;失去战斗力的军队。也作“残兵败卒”、“败将残兵”。
出处: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如今追击残兵败将,遂收故境,引兵而回。”
29、残军败将 cán jūn bài jiàng
释义:残军败将 战败后残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
出处:明 无名氏《开昭救忠》第二折:“看了我这些残军败将,你都杀了,倒也是个干净。”
30、波路壮阔 bō lù zhuàng kuò
释义:波路壮阔 波路:波涛。比喻规模宏伟,声势浩大。同“波澜壮阔”。
出处: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31、百事无成 bǎi shì wú chéng
释义:百事无成 犹言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没成功。
出处:唐 刘禹锡《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诗:“更将何面上春台,百事无成老又催。”
32、称帝称王 chēng dì chēng wáng
释义:称帝称王 帝:帝王;王:君王。比喻凭借势力,飞扬跋扈,独断专行,狂妄自大
出处: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33、败不旋踵 bài bù xuán zhǒng
释义:败不旋踵 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
出处:唐 卢照邻《三国论》:“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34、败于垂成 bài yú chuí chéng
释义:败于垂成 指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参见:“功败垂成”。
出处:宋 无名氏《释常谈 败于垂成》:“凡事欲成却不成,谓之败于垂成。”
35、败将残兵 bài jiàng cán bīng
释义:败将残兵 指战败后剩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
出处:明 无名氏《开诏救忠》楔子:“你虽然杀了我一阵,你的军兵可也尽皆折损了,则剩下这一枝败将残兵。”
36、败绩失据 bài jì shī jù
释义:败绩失据 指事业失败而无所凭依。
出处: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贤良续刻第三则》:“历数世,未尝有败绩失据之过。”
37、蹈袭前人 dǎo xí qián rén
释义:蹈袭前人 蹈袭:因袭,沿用。因袭前人,缺乏创新。
出处:《宋史 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38、重振旗鼓 zhòng zhèn qí gǔ
释义:重振旗鼓 见“重整旗鼓”。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惊梦》:“侬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平权文劝戒女子。”
39、重蹈覆辙 chóng dǎo fù zhé
释义:重蹈覆辙 重:再一次;蹈:踏上;覆:翻倒;辙:车轮轧出的痕迹。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武传》:“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40、拜赐之师 bài cì zhī shī
释义:拜赐之师 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出处:《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殽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