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示生气动作的四字词语(形容生气时动作的成语):七窍生烟,义愤填膺,勃然变色,勃然大怒,发上冲冠,吹胡子瞪眼,咬牙切齿,大发雷霆,大吼大叫,大打出手,妙手回春,心花怒放,怒不可遏,怒发冲冠,怒气冲冲,怒气冲天,怒火中烧,息怒停瞋,恼羞成怒,愤愤不平,手到擒来,抓耳搔腮,拳打脚踢,捷足先登,暴跳如雷,气急败坏,没事找事,火冒三丈,狼狈不堪,百步穿杨,艴然不悦,出手不凡。
1、七窍生烟 qī qiào shēng yān
释义:七窍生烟 七窍:指两耳、两眼、两鼻孔和口。形容气愤至极;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来。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8回:“忽闻此言,吓得三尺神散,七窍生烟。”
2、义愤填膺 yì fèn tián yīng
释义:义愤填膺 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出处:南朝 梁 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3、勃然变色 bó rán biàn sè
释义:勃然变色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4、勃然大怒 bó rán dà nù
释义:勃然大怒 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5、发上冲冠 fā shàng chōng guàn
释义:发上冲冠 犹言发上指冠。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出处: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6、吹胡子瞪眼 chuī hú zi dèng yǎn
释义:吹胡子瞪眼 形容很生气的样子。
出处:刘绍棠《渔火》第一章三:“这个挨了骂的司务长恼羞成怒,吹胡子瞪眼,在桥上张牙舞爪。”
7、咬牙切齿 yǎo yá qiè chǐ
释义:咬牙切齿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
出处: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8、大发雷霆 dà fā léi tíng
释义:大发雷霆 霆:暴雷;雷霆:震耳的雷声。形容大发脾气;高声怒斥别人。
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陈秀才大发雷霆。”
9、大吼大叫 dà hǒu dà jiào
释义:大吼大叫 大声喊叫
出处:梁实秋《懒》:“任谁看完报纸之后,必须折好叠好放还原处,否则他就大吼大叫。”
10、大打出手 dà dǎ chū shǒu
释义:大打出手 “大打出手”原是戏剧表演的术语;指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同时与几个人对打;互相投掷、接踢武器的武打场面。现多形容野蛮地逞凶打人或互相争斗殴打(大:表示程度、规模之甚)。
出处:许涤新《周总理战斗在重庆》:“国民党反动派发现了这一情况,气急败坏地大打出手,警察、宪兵、便衣、特务,纷纷出动。”
11、妙手回春 miào shǒu huí chūn
释义:妙手回春 妙:绝妙;妙手:指技能高超的人;回春:使春天又重新回来;比喻将接近死亡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能使生命垂危的病人痊愈。
出处:唐 司空图《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12、心花怒放 xīn huā nù fàng
释义:心花怒放 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怒放:盛开。
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他这一番言语举动,便把个舅爷骗得心花怒放。”
13、怒不可遏 nù bù kě è
释义:怒不可遏 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14、怒发冲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释义:怒发冲冠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5、怒气冲冲 nù qì chōng chōng
释义:怒气冲冲 形容愤怒得气呼呼的样子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16、怒气冲天 nù qì chōng tiān
释义:怒气冲天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17、怒火中烧 nù huǒ zhōng shāo
释义:怒火中烧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18、息怒停瞋 xī nù tíng chēn
释义:息怒停瞋 瞋:发怒时睁大眼睛。停止发怒和生气。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
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夫人休闪了手,且息怒停瞋,听红娘说。”
19、恼羞成怒 nǎo xiū chéng nù
释义:恼羞成怒 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20、愤愤不平 fèn fèn bù píng
释义:愤愤不平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出处: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21、手到擒来 shǒu dào qín lái
释义:手到擒来 擒:捉拿。一上手就把敌人捉了来。形容办事情一举成功。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八戒忍不住高声叫道:‘那里用甚么人马!又那里管甚么时辰!趁如今酒醉饭饱,我共师兄去,手到擒来!’”
22、抓耳搔腮 zhuā ěr sāo sāi
释义:抓耳搔腮 见“抓耳挠腮”。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礼人说:国舅因今日王妃进宫,送这礼物,预备王妃赏赐宫人。岂非送给林兄么?’唐敖听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23、拳打脚踢 quán dǎ jiǎo tī
释义:拳打脚踢 用拳打,用脚踢。形容痛打。
出处: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我便拳撞脚踢,也不怕他不死。”
24、捷足先登 jié zú xiān dēng
释义:捷足先登 登:方言“得来”的合音。脚步快的先得到。比喻行动敏捷的人优先达到目的。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25、暴跳如雷 bào tiào rú léi
释义:暴跳如雷 暴:急躁;发怒。蹦跳发怒;好像打雷一样猛烈。
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26、气急败坏 qì jí bài huài
释义:气急败坏 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慌张失措的样子。形容羞怒、狼狈的样子。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只见数个小喽罗气急败坏,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27、没事找事 méi shì zhǎo shì
释义:没事找事 指故意找借口滋事
出处: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13章:“我是在没事找事做啊!”
28、火冒三丈 huǒ mào sān zhàng
释义:火冒三丈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29、狼狈不堪 láng bèi bù kān
释义:狼狈不堪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出处:宋 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卧,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30、百步穿杨 bǎi bù chuānyáng
释义:百步穿杨 百步:一百步以外;杨:指杨树的叶子。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选定的杨树叶子。形容射箭技巧娴熟。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31、艴然不悦 fú rán bù yuè
释义:艴然不悦 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出处: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32、出手不凡 chu shou bu fan
释义:出手不凡 很不一般。也形容把事情处理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