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生气的成词语有哪些(形容生气的成语形容生气的成语):令人发指,冲冠眦裂,勃然变色,勃然大怒,发上冲冠,发上指冠,变色之言,咆哮如雷,大动肝火,大发雷霆,忿然作色,怒不可遏,怒发冲冠,怒形于色,怒气填胸,怒火中烧,怒目切齿,怒目横眉,怒目相视,怒目而视,恼羞成怒,惨淡经营,愤愤不平,戟指怒目,拂袖而去,横眉冷目,横眉怒目,横眉立目,满腔怒火,火上添油,火冒三丈,狂风怒号,狞髯张目,疾言遽色,目光如炬,艴然不悦,藏怒宿怨,赫然而怒,金刚怒目,雷霆之怒。
1、令人发指 lìng rén fà zhǐ
释义:令人发指 令:使得;发指:头发竖起来。愤怒得使人头发都竖直起来。也作“令人发竖。”
出处:庄周《庄子 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2、冲冠眦裂 chōng guàn zì liè
释义:冲冠眦裂 形容愤怒到极点。眦裂,睁裂眼眶。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出处: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3、勃然变色 bó rán biàn sè
释义:勃然变色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4、勃然大怒 bó rán dà nù
释义:勃然大怒 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5、发上冲冠 fā shàng chōng guàn
释义:发上冲冠 犹言发上指冠。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出处: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6、发上指冠 fā shàng zhǐ guàn
释义: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盗跖闻之,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7、变色之言 biàn sè zhī yán
释义:变色之言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出处:《汉书 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8、咆哮如雷 páo xiāo rú léi
释义:咆哮如雷 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态。
出处:茅盾《子夜》:“曾沧海舞着那半段鸦片烟枪,咆哮如雷,一手抢起一只锡烛台,就又劈面掷过去。”
9、大动肝火 dà dòng gān huǒ
释义:大动肝火 大怒。
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毛虎听了,不觉大动肝火。”
10、大发雷霆 dà fā léi tíng
释义:大发雷霆 霆:暴雷;雷霆:震耳的雷声。形容大发脾气;高声怒斥别人。
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陈秀才大发雷霆。”
11、忿然作色 fèn rán zuò sè
释义:忿然作色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出处: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12、怒不可遏 nù bù kě è
释义:怒不可遏 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13、怒发冲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释义:怒发冲冠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4、怒形于色 nù xíng yú sè
释义:怒形于色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出处: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15、怒气填胸 nù qì tián xiōng
释义:怒气填胸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16、怒火中烧 nù huǒ zhōng shāo
释义:怒火中烧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17、怒目切齿 nù mù qiè chǐ
释义:怒目切齿 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
出处: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18、怒目横眉 nù mù héng méi
释义:怒目横眉 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出处:五代 后蜀 何光远《监戒录》引陈裕诗:“横眉怒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代养弄蛇人。”
19、怒目相视 nù mù xiāng shì
20、怒目而视 nù mù ér shì
释义:怒目而视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21、恼羞成怒 nǎo xiū chéng nù
释义:恼羞成怒 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22、惨淡经营 cǎn dàn jīng yíng
释义:惨淡经营 惨淡:费尽心思;经营:筹划;组织。原指作画下笔之前;精心构思;计划布局。后形容苦费心思去谋划、经营管理某事。
出处: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23、愤愤不平 fèn fèn bù píng
释义:愤愤不平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出处: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24、戟指怒目 jǐ zhǐ nǔ zhāng
释义:戟指怒目 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出处: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25、拂袖而去 fú xiù ér qù
释义:拂袖而去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语不合很生气。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师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26、横眉冷目 héng méi lěng mù
释义:横眉冷目 愤怒、轻蔑的样子。同“横眉冷眼”。
出处: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三章:“现在他又横眉冷目地喝了一声‘走’,更把个张温吓没了真魂。”
27、横眉怒目 héng méi nù mù
释义:横眉怒目 眉毛横竖;双目怒睁。形容强、凶狠的神情。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不一时,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早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28、横眉立目 héng méi lì mù
释义:横眉立目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29、满腔怒火 mǎn qiāng nù huǒ
释义:满腔怒火 满腔:充满心中;怒火:形容极大的愤怒。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
出处:《我们的战友邱少云》:“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
30、火上添油 huǒ shàng tiān yóu
释义:火上添油 见“火上浇油”。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贾臬台见他顶嘴,如火上添油,那气格外来的大。”
31、火冒三丈 huǒ mào sān zhàng
释义:火冒三丈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32、狂风怒号 kuáng fēng nù háo
释义:狂风怒号 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出处: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33、狞髯张目 níng rán zhāng mù
释义:狞髯张目 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出处: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曾贼知军门自至,突出欲擒之,狞髯张目,勇气百倍,直呼军门名。”
34、疾言遽色 jí yán jù sè
释义:疾言遽色 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35、目光如炬 mù guāng rú jù
释义:目光如炬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出处:《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36、艴然不悦 fú rán bù yuè
释义:艴然不悦 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出处: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37、藏怒宿怨 cáng nù sù yuàn
释义:藏怒宿怨 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38、赫然而怒 hè rán ér nù
释义:赫然而怒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39、金刚怒目 jīn gāng nù mù
释义:金刚怒目 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
出处: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40、雷霆之怒 léi tíng zhī lù
释义:雷霆之怒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