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个字是即的成语大全(第三个字是及的成语):八拜之交,八斗之才,八荒之外,半面之交,半面之旧,安身之地,安身之处,岸谷之变,抱柱之信,暗昧之事,暧昧之情,柏舟之节,柏舟之誓,案牍之劳,白华之怨,白圭之玷,白头之叹,白屋之士,白首之心,百世之利,百世之师,百城之富,百岁之后,百岁之好,百岁之盟,百年之业,百年之后,百年之好,百年之柄,百年之约,百舌之声,百足之虫,百里之才,败鼓之皮,饱学之士,鲍鱼之次,鲍鱼之肆,鞍马之劳,北斗之尊,拜赐之师。
1、八拜之交 bā bài zhī jiāo
释义:八拜之交 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旧时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
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2、八斗之才 bā dǒu zhī cái
释义:八斗之才 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出处:唐 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3、八荒之外 bā huāng zhī wài
释义:八荒之外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4、半面之交 bàn miàn zhī jiāo
释义:半面之交 同别人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意谓交情不深。
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62回:“我与道友未有半面之交,此语从何而来?”
5、半面之旧 bàn miàn zhī jiù
释义:半面之旧 半面:见过面;旧:原先,引申为旧友。指只见过一面的旧交
出处: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6、安身之地 ān shēn zhī dì
释义: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7、安身之处 ān shēn zhī chù
释义: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8、岸谷之变 àn gǔ zhī biàn
释义:岸谷之变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出处:《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9、抱柱之信 bào zhù zhī xìn
释义:抱柱之信 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10、暗昧之事 àn mèi zhī shì
释义:暗昧之事 暗昧:昏暗。指见不得人的丑事
出处: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2回:“庞吉你乃堂堂国戚,如何行此小人暗昧之事?”
11、暧昧之情 ài mèi zhī qíng
释义:暧昧之情 行为不光明,内有不可告人的隐情。也指男女互相爱悦可能的私事。
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3卷:“做知县时,便能剖人间暧昧之情,断天下狐疑之狱。”
12、柏舟之节 bǎi zhōu zhī jié
释义:柏舟之节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
出处:宋 朱熹《与陈师中书》:“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
13、柏舟之誓 bǎi zhōu zhī shì
释义:柏舟之誓 誓:盟约,诺言。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
出处:《诗经 鄘风 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14、案牍之劳 àn dú zhī láo
释义:案牍之劳 案牍:公文。办理公文事物的劳累
出处: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白华之怨 bái huá zhī yuàn
释义:白华之怨 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出处:《诗经 小雅 白华》:“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为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
16、白圭之玷 bái guī zhī diàn
释义:白圭之玷 圭:古代行礼时用的玉器;玷:白玉上的斑点。比喻好人的缺点。
出处:《诗经 大雅 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17、白头之叹 bái tóu zhī tàn
释义:白头之叹 指妇女被遗弃而作晚景凄凉之叹。
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18、白屋之士 bái wū zhī shì
释义:白屋之士 指贫寒的士人。
出处:汉 王充《论衡 语增》:“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
19、白首之心 bái shǒu zhī xīn
释义:白首之心 老年时的壮志。
出处:唐 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0、百世之利 bǎi shì zhī lì
释义:百世之利 世世代代长远的利益。
出处:《吕氏春秋·义赏》:“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
21、百世之师 bǎi shì zhī shī
释义: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22、百城之富 bǎi chéng zhī fù
释义:百城之富 形容藏书极多,似拥有许多城市那样富有。
出处:语出《魏书 李谧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23、百岁之后 bǎi suì zhī hòu
释义:百岁之后 死的讳称。
出处:《诗 唐风 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史记 李不韦列传》:“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
24、百岁之好 bǎi suì zhī hǎo
释义:百岁之好 好:友爱。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妻
出处:明 屠隆《昙花记 士女私奔》:“亦雅慕其才藻,故将图百岁之好,非仅邀一夕之欢。”
25、百岁之盟 bǎi suì zhī méng
释义:百岁之盟 同“百年之约”。即婚约。
出处:清 李渔《意中缘 先订》:“他要与小娘子订百岁之盟,不知可肯相许。”
26、百年之业 bǎi nián zhī yè
释义:百年之业 百年的事业。指长远的事业。
出处:东汉·班固《西都赋》:“国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
27、百年之后 bǎi nián zhī hòu
释义:百年之后 人的寿命少有超过百岁的;故以百岁为死的代称。死的讳称。
出处: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俺女儿百年之后,可往俺刘家坟里埋也,去他张家坟里埋?”
28、百年之好 bǎi nián zhī hǎo
释义:百年之好 永久而美满的结合。指男女结为夫妻。亦作“百岁之好”
出处:宋 罗烨《醉翁谈录 张氏夜奔吕星哥》:“今宁随君远奔,以结百年之好。”
29、百年之柄 bǎi nián zhī bǐng
释义:百年之柄 柄:权柄。形容长久的大权。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彪传》:“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30、百年之约 bǎi nián zhī yuē
释义:百年之约 即婚约。
出处:清 李渔《蜃中楼 双订》:“小生不揣,要与小姐订百年之约,不知可肯俯从。”
31、百舌之声 bǎi shé zhī shēng
释义:百舌之声 比喻唠叨、多嘴。
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
32、百足之虫 bǎi zú zhī chóng
释义:百足之虫 百足:一种多节多足的爬虫,即马陆。比喻有实力基础的势力,虽一时败
出处:明 徐学谟《归有园尘谈》:“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则为过街老鼠;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则为百足之虫。”
33、百里之才 bǎi lǐ zhī cái
释义: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庞士元非百里之才。”
34、败鼓之皮 bài gǔ zhī pí
释义:败鼓之皮 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35、饱学之士 bǎo xué zhī shì
释义: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36、鲍鱼之次 bào yú zhī cì
释义:鲍鱼之次 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
出处:《大戴礼记 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王聘珍解诂:“次,若今市亭然。”
37、鲍鱼之肆 bào yú zhī sì
释义:鲍鱼之肆 卖咸鱼的店。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38、鞍马之劳 ān mǎ zhī láo
释义:鞍马之劳 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二回:"耳不闻兵戈之声,眼不见伐之事,身不受鞍马之劳,心不悬胜败之扰。"
39、北斗之尊 běi dǒu zhī zūn
释义:北斗之尊 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出处:唐·李又《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
40、拜赐之师 bài cì zhī shī
释义:拜赐之师 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出处:《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殽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