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表面和平而背地战争的成语(形容背地里的战争成语):伐罪吊人,伐罪吊民,倒戢干戈,倒载干戈,偃革倒戈,兵临城下,兵慌马乱,兵戈扰攘,兵戈抢攘,兵戎相见,兵荒马乱,兵连祸深,兵连祸结,兵革之祸,刀光剑影,大动干戈,大张声势,天下太平,师老民困,息兵罢战,接连不断,放牛归马,枪林弹雨,森严壁垒,烽火连天,狼烟四起,矢石之难,短兵相接,硝烟弥漫,草木皆兵,非战之罪,风尘之变,首唱义兵,黩武穷兵,手中败将,兵拏祸结,连续不断,兵革互兴,诉诸武力。
1、伐罪吊人 fá zuì diào rén
释义:伐罪吊人 见“伐罪吊民”。
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2、伐罪吊民 fá zuì diào mín
释义:伐罪吊民 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出处: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3、倒戢干戈 dǎo jí gàn gē
释义:倒戢干戈 见“倒载干戈”。
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偃革为轩,倒戢干戈,示不复用兵。”
4、倒载干戈 dào zài gān gē
释义:倒载干戈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出处:《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5、偃革倒戈 yǎn gé dǎo gē
释义:偃革倒戈 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一》:“偃革倒戈,归马放牛,乃灭殷以后事;今楚汉相持,正是兵锋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顾其为迂,何也?”
6、兵临城下 bīng lín chéng xià
释义:兵临城下 临:来临。军队已来到城墙下面。比喻遭到围困。
出处:元 无名氏《马陵道》:“有一日兵临城下,将至濠边。”
7、兵慌马乱 bīng huāng mǎ luàn
释义:兵慌马乱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出处:明 陆华甫《双凤记》第二一折:“乱纷纷东逃西窜,闹烘烘兵慌马乱,一路奔回气尚喘。”
8、兵戈扰攘 bīng gē rǎo rǎng
释义:兵戈扰攘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
9、兵戈抢攘 bīng gē qiǎng rǎng
释义:兵戈抢攘 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出处:《金史·粘葛奴甲传》:“时兵戈抢攘,道路不通,奴甲受命,毅然策孤骑。”
10、兵戎相见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释义: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出处: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11、兵荒马乱 bīng huāng mǎ luàn
释义:兵荒马乱 兵、马:指战争;荒:荒乱。指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情景。
出处: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12、兵连祸深 bīng lián huò shēn
释义:兵连祸深 兵:指战争。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出处:唐·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兵连祸深,变起都邑,六师播荡,九服震惊。”
13、兵连祸结 bīng lián huò jié
释义:兵连祸结 兵:指战争;结:相连。指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下》:“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馀年。”
14、兵革之祸 bīng gé zhī huò
释义:兵革之祸 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将有急怒之谋,以生兵革之祸。”
15、刀光剑影 dāo guāng jiàn yǐng
释义:刀光剑影 刀的闪光;剑的投影。表示拿刀持剑的人将要动手;显出杀气腾腾的样子。现用于坏人就要行凶;干坏事。也形容激烈斗争的场面。
出处: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16、大动干戈 dà dòng gān gē
释义:大动干戈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7、大张声势 dà zhāng shēng shì
释义:大张声势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出处:《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18、天下太平 tiān xià tài píng
释义:天下太平 全国或世界局势稳定。形容社会安定;秩序良好。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仲尼燕居》:“言而覆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天下太平也。”
19、师老民困 shī lǎo mín kùn
释义:师老民困 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下卷》:“杨光运统兵攻广晋,逾年无功,晋主怕师老民困。”
20、息兵罢战 xī bīng bà zhàn
释义:息兵罢战 兵:打仗。停止或结束战争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只为宋朝南渡以后,绍兴、淳熙年间,息兵罢战,君相自谓太平,纵情逸乐。”
21、接连不断 jiē lián bù duàn
释义:接连不断 连续不间断。
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陈设兵卫,自王宫起,直至光家之门,街衢皆满,接连不断。”
22、放牛归马 fàng niú guī mǎ
释义:放牛归马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出处:《尚书 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23、枪林弹雨 qiāng lín dàn yǔ
释义:枪林弹雨 枪杆像树林;子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炮火密集的战场。
出处:清 孙雨林《皖江血》:“此时人心一半改,结局真难测。且画策,枪林弹雨,木坏山颓,江城付劫灰。”
24、森严壁垒 sēn yán bì lěi
释义:森严壁垒 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出处: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词:“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25、烽火连天 fēng huǒ lián tiān
释义:烽火连天 烽火:古代边境报警时点起的烟火。到处都在打仗;战火燃遍各地。
出处:明 汤显祖《牡丹亭 移镇》:“待何如,你星霜满鬓当戎虏,似这烽火连天各路衢?”
26、狼烟四起 láng yān sì qǐ
释义: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
出处: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27、矢石之难 shǐ shí zhī nán
释义:矢石之难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矢石之难,许马之劳,此复受次赏。”
28、短兵相接 duǎn bīng xiāng jiē
释义:短兵相接 兵:武器。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29、硝烟弥漫 xiāo yān mí màn
释义:硝烟弥漫 弥漫:充满。指战场上炮火充满了整个空间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掌子面炮声轰响,硝烟弥漫,成千上万的人二十四小时三班倒,轮番在地下作业。”
30、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释义:草木皆兵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31、非战之罪 fēi zhàn zhī zuì
释义:非战之罪 罪:罪过。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2、风尘之变 fēng chén zhī biàn
释义:风尘之变 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出处:《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33、首唱义兵 shǒu chàng yì bīng
释义:首唱义兵 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34、黩武穷兵 dú wǔ qióng bīng
释义:黩武穷兵 滥用兵力,任意征讨
出处:《周书 武帝纪论》:“若使翌日之瘳无爽,经营之志获申,黩武穷兵,虽见讥于良吏。”
35、手中败将 shǒu zhōng bài jiàng
释义:手中败将 在战争中被自己打败或在竞赛中输给自己的人。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此乃石厚手中败将,全不耐战,何足惧哉!"
36、兵拏祸结 bīng ná huò jié
释义:兵拏祸结 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出处:《宋史·陈良祐传》:"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则民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
37、连续不断 lian xu bu duan
释义:连续不断 一个接着一个,指长时间地持续,且紧密连接。
38、兵革互兴 bīng gé hù xīng
释义:兵革互兴 兵革:兵器衣甲,比喻战争;兴:发起,发动。互相发动战争,战乱相继发生。形容时局不安定,战乱频繁。
出处:南朝·梁·江淹《铜剑赞序》:"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至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
39、诉诸武力 sù zhū wǔ lì
释义:诉诸武力 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