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形容视觉的词语来形容听觉什么的香味(用形容视觉的成语来形容听觉):下塞上聋,不知不觉,不闻不问,侈人观听,心明眼亮,目染耳濡,耳习目染,耳染目濡,耳聪目明,蔽明塞聪,闭目塞聪,昏聩胡涂,听聪视明,发瞽披聋,双豆塞聪,三日耳聋,俗耳针砭。
1、下塞上聋 xià sāi shàng lóng
释义:下塞上聋 塞:堵塞不通。聋:耳朵的听觉失灵。下边堵塞不通,上边听觉失灵。比喻真实情况不能上传下达。
出处: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2、不知不觉 bù zhī bù jué
释义:不知不觉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
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圣贤之学是掯掯定定做,不知不觉自然做得彻。”
3、不闻不问 bù wén bù wèn
释义:不闻不问 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有关的事情不关心;不过问。也作“不问不闻”。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4、侈人观听 chǐ rén guān tīng
释义:侈人观听 谓加强人们在观感听觉上的印象。
出处:《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直从大禹以前,就有七十九代,都有曾封禅。后来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个,这怎叫得有道之君?无非要粉饰太平,侈人观听。”
5、心明眼亮 xīn míng yǎn liàng
释义:心明眼亮 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出处:南北朝 王俭《褚渊碑文》:“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心明通亮,用人言必由于己。”
6、目染耳濡 mù rǎn ěr rú
释义:目染耳濡 见“目擩耳染”。
出处:《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7、耳习目染 ěr xí mù rǎn
释义:耳习目染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
8、耳染目濡 ěr rǎn mù rǔ
释义:耳染目濡 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9、耳聪目明 ěr cōng mù míng
释义:耳聪目明 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
出处: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10、蔽明塞聪 bì míng sè cōng
释义:蔽明塞聪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出处:宋 曾巩《洪范传》:“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11、闭目塞聪 bì mù sāi cōng
释义:闭目塞聪 聪:听觉敏锐,这里指听觉。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亦作“闭目塞听”、“闭明塞聪”、“闭目掩耳”。
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12、昏聩胡涂 hūn kuì hú tú
释义:昏聩胡涂 昏:眼花;聩:耳聋。形容头脑糊涂,不分是非。
出处:鲁迅《拟豫言》:"被批评家们痛驳,谓‘久已如此,而还要多说,实属不明大势,昏聩胡涂。’"
13、听聪视明 tīng cōng shì míng
释义:听聪视明 听:听觉;聪:灵敏;视:视觉;明:清楚。听得清,看得明。形容对事物有清楚而正确的认识。
出处:唐·韩愈《释言》:"听聪而视明,公正而敦大。"
14、发瞽披聋 fa gu pi long
释义:发瞽披聋 张开瞽目,打通聋耳。犹言恢复视觉和听觉能力。汉枚乘《七发》:“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
15、双豆塞聪 shuāng dòu sāi cōng
释义:双豆塞聪 聪:听觉灵敏。用两粒豆子塞住耳朵。比喻被暂时的现象和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出处:《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唐·聂夷中《杂兴》:"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
16、三日耳聋 sān rì ěr lóng
释义:三日耳聋 形容受到强烈的震动。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六:"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在蒙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17、俗耳针砭 sú ěr zhēn biān
释义:俗耳针砭 俗:庸俗;砭:古代治病用的针砭;针砭:古人砭石为针的治病术。旧时指医治庸俗的听觉而使之高雅。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引《高隐外书》:"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