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变化的成语(形容人物转变的成语):习与性成,判若两人,刮目相看,改头换面,改恶从善,改过自新,放下屠刀,死不改悔,洗心革面,潜移默化,痛改前非,立地成佛,脱胎换骨,顽固不化,重新做人。
1、习与性成 xí yǔ xìng chéng
释义:习与性成 性:性格。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
出处:《尚书 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
2、判若两人 pàn ruò liǎng rén
释义:判若两人 判:判断;评定;若:好像。评定一个人前后的表现;好像两个人一样;截然不同。
出处: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3、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释义:刮目相看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改头换面 gǎi tóu huàn miàn
释义:改头换面 改变人的面目。比喻在外表上、形式上作一些更改、变动;而保留原来的内容实质。
出处:唐 寒山《诗》第213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5、改恶从善 gǎi è cóng shàn
释义:改恶从善 改去坏的、错误的;向好的、正确的方向转化。指不做坏事;重新做人。表示坏人或罪犯经过教育改造;有了明显的悔改表现。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明则动,动则变。”汉 郑玄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
6、改过自新 gǎi guò zì xīn
释义:改过自新 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孝文本纪》:“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7、放下屠刀 fàng xià tú dāo
释义:放下屠刀 放:安放,搁置;屠刀:宰杀牲畜的刀。佛教语,劝人改恶从善。比喻作恶的人决心改过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30卷:“只不迁不贰,是甚力量,便见工夫,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死不改悔 sǐ bù gǎi huǐ
释义:死不改悔 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形容极其顽固;坚持错误。
出处: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少数极顽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
9、洗心革面 xǐ xīn gé miàn
释义:洗心革面 洗心:消除邪恶的思想;革面:改变旧的面目。比喻彻底悔改;重新做人。
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10、潜移默化 qián yí mò huà
释义:潜移默化 潜:暗地里;不见形迹。指人思想、性格在长期的外界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
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11、痛改前非 tòng gǎi qián fēi
释义:痛改前非 彻底改正以前的错误。痛:彻底、深切地;不能解作“痛苦”。非:错误。
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12、立地成佛 lì dì chéng fó
释义:立地成佛 佛家劝善之语;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弃恶从善;立即可以成佛。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3、脱胎换骨 tuō tāi huàn gǔ
释义:脱胎换骨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脱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出处:宋 葛长庚《沁园春 赠胡葆元》:“常温养,使脱胎换骨,身在云端。”
14、顽固不化 wán gù bù huà
释义:顽固不化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极其顽固不化。”
15、重新做人 chóng xīn zuò rén
释义:重新做人 指已认识、悔改所犯罪过,并以此为起点重新塑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