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动物害怕的四字词语有(形容动物害怕的成语):不寒而栗,噤若寒蝉,大惊失色,寒心酸鼻,寒毛卓竖,张口结舌,心有余悸,怛然失色,恐慌万状,惊弓之鸟,惊恐万状,惊慌失措,惴惴不安,惶恐不安,战战兢兢,担惊受怕,捻神捻鬼,望而生畏,栗栗危惧,毛骨悚然,汗不敢出,汗流浃背,胆战心惊,胆颤心惊,自相惊忧,草木皆兵,诚惶诚恐,谈虎色变,风声鹤唳,风平浪静,骇人听闻,骨寒毛竖,魂飞魄散。
1、不寒而栗 bù hán ér lì
释义:不寒而栗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2、噤若寒蝉 jìn ruò hán chán
释义: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3、大惊失色 dà jīng shī sè
释义:大惊失色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4、寒心酸鼻 hán xīn suān bí
释义:寒心酸鼻 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出处: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5、寒毛卓竖 hán máo zhuó shù
释义:寒毛卓竖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出处:《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6、张口结舌 zhāng kǒu jié shé
释义:张口结舌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7、心有余悸 xīn yǒu yú jì
释义:心有余悸 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悸:因为害怕而心跳。
出处: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8、怛然失色 dá rán shī sè
释义:怛然失色 恐惧使得人变了神色。
出处:宋 苏洵《送石昌舍人北使行》:“闻千马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9、恐慌万状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释义:恐慌万状 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出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
10、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释义: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
出处:《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11、惊恐万状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释义:惊恐万状 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12、惊慌失措 jīng huāng shī cuò
释义:惊慌失措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13、惴惴不安 zhuì zhuì bù ān
释义:惴惴不安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出处:《诗经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14、惶恐不安 huáng kǒng bù ān
释义:惶恐不安 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15、战战兢兢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释义: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得发抖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6、担惊受怕 dān jīng shòu pà
释义:担惊受怕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17、捻神捻鬼 niǎn shén niǎn guǐ
释义:捻神捻鬼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声!”
18、望而生畏 wàng ér shēng wèi
释义:望而生畏 看着就害怕。生畏:害怕。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9、栗栗危惧 lì lì wēi jù
释义:栗栗危惧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尚书 汤浩》:“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20、毛骨悚然 máo gǔ sǒng rán
释义:毛骨悚然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21、汗不敢出 hàn bù gǎn chū
释义:汗不敢出 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22、汗流浃背 hàn liú jiā bèi
释义:汗流浃背 浃:湿透。汗水流得湿透背衣。形容闷热或干活卖力气。也形容极度惶恐或羞愧。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23、胆战心惊 dǎn zhàn xīn jīng
释义: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24、胆颤心惊 dǎn chàn xīn jīng
释义:胆颤心惊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25、自相惊忧 zì xiāng jīng rǎo
释义:自相惊忧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26、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释义:草木皆兵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27、诚惶诚恐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释义:诚惶诚恐 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诗传》:“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28、谈虎色变 tán hǔ sè biàn
释义:谈虎色变 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出处: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29、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释义:风声鹤唳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30、风平浪静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释义:风平浪静 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复沉静。
出处:宋 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
31、骇人听闻 hài rén tīng wén
释义:骇人听闻 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出处: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32、骨寒毛竖 gǔ hán máo shù
释义:骨寒毛竖 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谓骨寒毛竖也。”
33、魂飞魄散 hún fēi pò sàn
释义:魂飞魄散 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