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示抢夺的成语(形容公开抢劫的成语):乘人之危,奸掳烧杀,打家劫盗,明抢暗偷,明火执仗,明火执械,明火持杖,杀人放火,江洋大盗,犬吠之警,盗跖之物,肆无忌惮,趁火打劫。
1、乘人之危 chéng rén zhī wēi
释义:乘人之危 乘:趁;危:危险;灾难。趁别人有困难时;去要挟、侵害对方。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2、奸掳烧杀 jiān lǔ shāo shā
释义:奸掳烧杀 奸淫妇女,抢劫财物,杀人放火。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五章:“老头子说:‘别看他们这样,这叫做假行仁义,收买人心。等他一占了开封,就会奸掳烧杀,无恶不作。’”
3、打家劫盗 dǎ jiā jié dào
释义:打家劫盗 劫:抢夺。指到人家里抢劫财物
出处:元·无名氏《杏林庄》第二折:“但凡打家劫盗,杀人夺财,都是俺两个当先。”
4、明抢暗偷 míng qiǎng àn tōu
释义:明抢暗偷 公开抢劫,暗中偷盗
出处:碧野《大巴山人》:“最使她痛恨的是,有些坏人滥伐森林,把木材明抢暗偷运出山去贩卖。”
5、明火执仗 míng huǒ zhí zhàng
释义:明火执仗 明:用为动词;点明;执:拿着;仗:兵器。点着火把;拿着兵器。形容公开劫掠;也指毫无隐蔽地干坏事。
出处: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我在这瓦窑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执仗 ,无非赤手求财。”
6、明火执械 míng huǒ zhí xiè
释义:明火执械 解释】: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同“明火执仗”。
出处:清·毛祥麟《对山余墨·石洞绣鞋记》:“即募死士百人,明火执械为前锋,千军后随。”
7、明火持杖 míng huǒ chí zhàng
释义:明火持杖 同“明火执仗”。
出处:《元典章·刑部·从贼不得财者免刺》:“从贼孙伯奴、孟干儿与首贼朱伴儿、李佛保等四人明火持杖强劫梁贤十家。”
8、杀人放火 shā rén fàng huǒ
释义:杀人放火 指无法无天的强暴行为。
出处:元 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听的道杀人放火偏精细,显出我些英雄神威。”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五回:“他本是杀人放火为生的主儿,被杨元帅收伏在麾下。”
9、江洋大盗 jiāng yáng dà dào
释义:江洋大盗 在江海上抢劫行凶的大盗。也泛指极为凶狠的强盗。
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9卷:“小妇人父及夫,俱为江洋大盗所杀。”
10、犬吠之警 quǎn fèi zhī jǐng
释义:犬吠之警 指抢劫、偷窃之类。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11、盗跖之物 dào zhí zhī wù
释义:盗跖之物 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12、肆无忌惮 sì wú jì dàn
释义:肆无忌惮 肆:放肆;任意而行;忌惮:惧怕;畏惧。任意妄为;一点顾忌、畏惧也没有。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宋 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13、趁火打劫 chèn huǒ dǎ jié
释义:趁火打劫 趁:利用;乘机;劫:抢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比喻趁别人处在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趁机害人。也作“乘火打劫”。
出处:清 颐瑣《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