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字是蛇的四字词语有哪些(第二个字是蛇的成语):一蛇两头,七嘴八舌,三蛇七鼠,为蛇添足,为蛇画足,人多嘴杂,壮士解腕,封豕长蛇,引蛇出洞,弯弯曲曲,当机立断,惊蛇入草,打蛇打七寸,握蛇骑虎,无中生有,无价之宝,春蚓秋蛇,春蛇秋蚓,杯弓蛇影,杯蛇幻影,杯蛇鬼车,枭蛇鬼怪,毒蛇猛兽,灵蛇之珠,画蛇添足,画蛇著足,疑神疑鬼,紧要关头,自相惊扰,节外生枝,草蛇灰线,议论纷纷,贪蛇忘尾,长蛇封豕,风兵草甲,龙蛇混杂,龙蛇飞动,龙蛇飞舞,龙蛇不辨,敦煌变文。
1、一蛇两头 yī shé liǎng tóu
释义:一蛇两头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出处: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2、七嘴八舌 qī zuǐ bā shé
释义: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出处:《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3、三蛇七鼠 sān shé qī shǔ
释义:三蛇七鼠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4、为蛇添足 wéi shé tiān zú
释义:为蛇添足 见“为蛇画足”。
出处:明·王廷相《答何柏斋》:“此论为蛇添足,又岂自然而然之道哉?”
5、为蛇画足 wéi shé huà zú
释义:为蛇画足 《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后以“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
6、人多嘴杂 rén duō zuǐ zá
释义:人多嘴杂 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7、壮士解腕 zhuàng shì jiě wàn
释义:壮士解腕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8、封豕长蛇 fēng shǐ cháng shé
释义:封豕长蛇 封:大。豕:猪。大猪和长蛇。比喻凶暴恶毒的大坏蛋。
出处:左丘明《左传 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9、引蛇出洞 yǐn shé chū dòng
释义:引蛇出洞 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出处:梁实秋《聋》:“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
10、弯弯曲曲 wān wān qū qū
释义:弯弯曲曲 曲折不直的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于是二人别了惜春,离了蓼风轩,弯弯曲曲,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
11、当机立断 dāng jī lì duàn
释义:当机立断 面临紧急关头;毫不犹豫地作出决断。当:面临;断:决断。
出处:汉 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12、惊蛇入草 jīng shé rù cǎo
释义:惊蛇入草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出处:唐 韦续《书诀墨薮》:“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
13、打蛇打七寸 dǎ shé dǎ qī cùn
释义:打蛇打七寸 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我也只愿得无事,落得‘河水不洗船’,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
14、握蛇骑虎 wò shé qí hǔ
释义:握蛇骑虎 比喻处境极其险恶。
出处:《魏书 彭城王传》:“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15、无中生有 wú zhōng shēng yǒu
释义:无中生有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6、无价之宝 wú jià zhī bǎo
释义:无价之宝 无法估量价格的宝贝。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出处:元 王实甫《丽春堂》:“我这珠衣是无价之宝哩。”
17、春蚓秋蛇 chūn yǐn qiū shé
释义:春蚓秋蛇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出处:《晋书 王羲之传论》:“(萧子云)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18、春蛇秋蚓 chūn shé qiū yǐn
释义:春蛇秋蚓 见“春蚓秋蛇”。
出处:明·宋濂《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19、杯弓蛇影 bēi gōng shé yǐng
释义:杯弓蛇影 ①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②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也作“弓影杯蛇”。
出处:清 黄遵宪《感事》:“金玦庞凉舍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20、杯蛇幻影 bēi shé huàn yǐng
释义:杯蛇幻影 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同“杯弓蛇影”。
出处:《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萦愁绪以回肠,蔓牵瓜落;拭泪珠而洗面,藕断丝长。”
21、杯蛇鬼车 bēi shé guǐ chē
释义:杯蛇鬼车 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车
出处:《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22、枭蛇鬼怪 xiāo shé guǐ guài
释义:枭蛇鬼怪 比喻丑恶之徒。
出处: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112》:“这即使是对头,是敌手,是枭蛇鬼怪,我都不问。”
23、毒蛇猛兽 dú shé měng shòu
释义:毒蛇猛兽 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出处: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一讲:“在人同兽争的时代,因为不知道何时有毒蛇猛兽来犯,所以人类时时刻刻不知生死。”
24、灵蛇之珠 líng shé zhī zhū
释义:灵蛇之珠 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出处:《淮南子·说览冥训》:“譬如惰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25、画蛇添足 huà shé tiān zú
释义:画蛇添足 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26、画蛇著足 huà shé zhuó zú
释义:画蛇著足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同“画蛇添足”。
出处:唐 韩愈《感春》诗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27、疑神疑鬼 yí shén yí guǐ
释义:疑神疑鬼 形容神经过敏;总是没有根据地胡乱猜疑。
出处:明 徐光启《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盖妄信流传谓戾气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
28、紧要关头 jǐn yào guān tóu
释义:紧要关头 关头:关口。比喻有关事情成败的关键或时机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十三妹同安龙媒、张金凤,并张老夫妻,柳林话别——是这书的开场紧要关头。”
29、自相惊扰 zì xiāng jīng rǎo
释义:自相惊扰 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30、节外生枝 jié wài shēng zhī
释义:节外生枝 节:竹子分枝长叶的地方。竹子应该在节外生枝;节外生出杈枝来。比喻在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也用作“节上生枝”。
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不是我节外生枝,囊里盛锥,谁着你夺人爱女,逞己风流,被咱都知。”
31、草蛇灰线 cǎo shé huī xiàn
释义:草蛇灰线 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出处:《花月痕》第五回回评:“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32、议论纷纷 yì lùn fēn fēn
释义:议论纷纷 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
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新令既出,百姓议论纷纷,或言不便,或言便。”
33、贪蛇忘尾 tān shé wàng wěi
释义:贪蛇忘尾 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出处:宋·文莹《玉壶清话》:“贪蛇前行,必忘其尾。”
34、长蛇封豕 cháng shé fēng shǐ
释义:长蛇封豕 长蛇和大猪。比喻贪暴者。
出处:宋 李纲《召赴文字库祗候引对札子》:“长蛇封豕,蓄锐深谋,待时而发,其意不浅。”
35、风兵草甲 fēng bīng cǎo jiǎ
释义:风兵草甲 犹言草木皆兵。
出处:《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36、龙蛇混杂 lóng shé hùn zá
释义:龙蛇混杂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出处:《古尊宿语录》第二卷:“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37、龙蛇飞动 lóng shé fēi dòng
释义:龙蛇飞动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出处:宋 苏轼《西江月 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38、龙蛇飞舞 lóng shé fēi wǔ
释义:龙蛇飞舞 见“龙蛇飞动”。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八回:“闺臣听了,把神凝了一凝,只得打起精神,举起笔来,刷、刷、刷如龙蛇飞舞一般,一连写了几句。”
39、龙蛇不辨 lóng shé bù biàn
释义:龙蛇不辨 比喻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出处:元·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第四折:"大唐家,朝冶里龙蛇不辨,禁帏中共猪狗同眠。河洛间图书皆现,日月下清浑不辨。"
40、敦煌变文 dūn huáng biàn wén
释义:敦煌变文 敦煌石室 中所藏的讲唱体通俗文学作品。是 中国 唐 五代 时期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学形式。 王重 民等所编《敦煌变文集》中搜罗的 敦煌 变文较为宏富。参见“ 变文 ”、“ 敦煌石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