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自相矛盾的词语(形容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千锤百炼,喧宾夺主,大言不惭,天衣无缝,夸大其辞,实事求是,张口结舌,无坚不摧,无懈可击,格格不入,目瞪口呆,相辅相成,肆无忌惮,自圆其说,自相矛盾,言行不一,言过其实。
1、千锤百炼 qiān chuí bǎi liàn
释义:千锤百炼 锤:用锤子敲打;炼:用火烧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出处:唐 皮日休《刘枣强碑》:“百锻为字,千炼为句,虽不迫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业。”
2、喧宾夺主 xuān bīn duó zhǔ
释义:喧宾夺主 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喧:声音大;宾:客人;夺:压倒;超过。
出处: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余仿为之,香则喷鼻而酒味变矣。不论酒而论香,是为喧宾夺主。”
3、大言不惭 dà yán bù cán
释义:大言不惭 满口自吹自夸的话;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 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
4、天衣无缝 tiān yī wú fèng
释义:天衣无缝 天上神仙的衣服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出处:五代 前蜀 牛峤《灵怪录 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5、夸大其辞 kuā dà qí cí
释义:夸大其辞 见“夸大其词”。
出处:孙犁《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我从来不好夸大其辞。”
6、实事求是 shí shì qiú shì
释义:实事求是 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7、张口结舌 zhāng kǒu jié shé
释义:张口结舌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8、无坚不摧 wú jiān bù cuī
释义:无坚不摧 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能摧毁。
出处:《旧唐书 孔巢文传》:“(田)乃就宴,悦酒酣,自矜其骑射之艺,拳略之勇,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
9、无懈可击 wú xiè kě jī
释义:无懈可击 懈:松懈;击:攻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注:“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10、格格不入 gé gé bù rù
释义:格格不入 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格格:阻碍;隔阂。入:融洽。
出处:清 袁枚《寄房师邓逊斋先生》:“以前辈之典型,合后来之花样,自然格格不入。”
11、目瞪口呆 mù dèng kǒu dāi
释义:目瞪口呆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12、相辅相成 xiāng fǔ xiāng chéng
释义:相辅相成 相:互相;辅:帮助;成:促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出处: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二者之说始得无蔽。”
13、肆无忌惮 sì wú jì dàn
释义:肆无忌惮 肆:放肆;任意而行;忌惮:惧怕;畏惧。任意妄为;一点顾忌、畏惧也没有。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宋 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14、自圆其说 zì yuán qí shuō
释义:自圆其说 自己把论点表达得圆满、周全。形容不露破绽。圆:使圆满;说:观点;论点。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踌躇了半天,只得仰承宪意,自圆其说道:‘职道的话原是一时愚昧之谈,作不得准的。’”
15、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释义:自相矛盾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出处:《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16、言行不一 yán xíng bù yī
释义:言行不一 说的和做的不一致。
出处:《逸周书 官人》:“言行不类相似,始终相悖。”
17、言过其实 yán guò qí shí
释义:言过其实 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