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战争持续很久的成语(形容长期战争的成语):不顾一切,倒戈卸甲,全民皆兵,兵戎相见,冲锋陷阵,出奇制胜,刀枪入库,南征北战,反复无常,各自为战,大动干戈,大张声势,大获全胜,孤军作战,孤军奋战,惨不忍睹,打草惊蛇,枪林弹雨,民不聊生,汗马功劳,溃不成军,炮火连天,烽火四起,狼烟四起,破斧缺斨,磨盾之暇,箭在弦上,箭拔弩张,胡服骑射,腹背受敌,赤膊上阵,连天烽火,金戈铁甲,金戈铁马,风声鹤唳,马放南山,马革裹尸,龙战玄黄,龙战鱼骇,来好息师。
- 1、不顾一切 bù gù yī qiè - 释义:不顾一切 顾:顾惜,眷顾。什么都不顾 - 出处:叶圣陶《孤独》:“既然见到一点儿光,便不得不不顾一切地逃开。” 
- 2、倒戈卸甲 dǎo gē xiè jiǎ - 释义: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 出处:《续传灯录》:“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倒戈卸甲?” 
- 3、全民皆兵 quán mín jiē bīng - 释义:全民皆兵 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 出处:王朔《痴人》:“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全民皆兵的程度。” 
- 4、兵戎相见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 释义: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 出处: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 5、冲锋陷阵 chōng fēng xiàn zhèn - 释义:冲锋陷阵 陷阵:攻破;深入敌阵。冲向敌人的防线;攻破敌人的阵地。形容作战英勇。 - 出处:《北齐书 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 6、出奇制胜 chū qí zhì shèng - 释义:出奇制胜 奇:奇兵;计;制胜:夺取胜利。①原指作战时运用奇兵或奇计;出敌人不意;制服敌人。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外的办法获胜。 - 出处:唐 陆贽《论替换李楚琳》:“楚琳卒伍凡材,厮养贱品,因时扰攘,得肆猖狂,非有陷坚殪敌之雄,出奇制胜之略。” 
- 7、刀枪入库 dāo qiāng rù kù - 释义:刀枪入库 把刀枪都放进兵库里去。指没有战争;不用武备;也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 出处:清 钱彩《说岳全传》:“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五谷丰登,万民乐业。” 
- 8、南征北战 nán zhēng běi zhàn - 释义:南征北战 征:征伐。转战南北;打了许多仗。 - 出处:唐 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 9、反复无常 fǎn fù wú cháng - 释义:反复无常 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的状态。形容变动不定或狡诈多变。 - 出处: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书》:“时事反复无常,天运所至,亦看人事对付如何。” 
- 10、各自为战 gè zì wéi zhàn - 释义:各自为战 指各自独立行战 -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 11、大动干戈 dà dòng gān gē - 释义:大动干戈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12、大张声势 dà zhāng shēng shì - 释义:大张声势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 出处:《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 13、大获全胜 dà huò quán shèng - 释义:大获全胜 战胜对方;取得全部胜利。 - 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葛令公生遗弃儿》:“唐代被梁家杀得七零八落……梁家大获全胜。” 
- 14、孤军作战 gū jūn zuò zhàn - 释义:孤军作战 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 - 出处:刘桢《隋书 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独战,死者十八九。” 
- 15、孤军奋战 gū jūn fèn zhàn - 释义:孤军奋战 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一支军队单独英勇作战。也比喻在没有外力的援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也作“孤军作战”“孤军独战”。 - 出处:《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 16、惨不忍睹 cǎn bù rěn dǔ - 释义:惨不忍睹 睹:看。情景凄惨;使人不忍看下去。 - 出处: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尸首堆积,惨不忍睹。” 
- 17、打草惊蛇 dǎ cǎo jīng shé - 释义:打草惊蛇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 出处: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 18、枪林弹雨 qiāng lín dàn yǔ - 释义:枪林弹雨 枪杆像树林;子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炮火密集的战场。 - 出处:清 孙雨林《皖江血》:“此时人心一半改,结局真难测。且画策,枪林弹雨,木坏山颓,江城付劫灰。” 
- 19、民不聊生 mín bù liáo shēng - 释义:民不聊生 聊:依靠。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 20、汗马功劳 hàn mǎ gōng láo - 释义:汗马功劳 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指将士立下战功。后指对事业的辛勤贡献。 - 出处:韩非《韩非子 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 
- 21、溃不成军 kuì bù chéng jūn - 释义:溃不成军 溃:散乱。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败得不成样子。形容军队惨败。 -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 22、炮火连天 pào huǒ lián tiān - 释义:炮火连天 炮火:战场上发射出的炮弹在爆炸后产生的火焰;连天:连接着天空。形容枪炮声、光焰等与天空相接;战争十分激烈。 - 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就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 23、烽火四起 fēng huǒ sì qǐ - 释义:烽火四起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 24、狼烟四起 láng yān sì qǐ - 释义: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 - 出处: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 25、破斧缺斨 pò fǔ quē zhōu - 释义:破斧缺斨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 出处:《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 26、磨盾之暇 mó dùn zhī xiá - 释义:磨盾之暇 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 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 27、箭在弦上 jiàn zài xián shàng - 释义:箭在弦上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情况紧急;采取某种行动已成为必然之势。 - 出处:三国 魏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28、箭拔弩张 jiàn bá nǔ zhāng - 释义:箭拔弩张 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冯永祥看他们箭拔弩张,形势不妙,赶紧站起来,走到他们当中。” 
- 29、胡服骑射 hú fú qí shè - 释义:胡服骑射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 30、腹背受敌 fù bèi shòu dí - 释义:腹背受敌 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 - 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 31、赤膊上阵 chì bó shàng zhèn - 释义:赤膊上阵 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 32、连天烽火 lián tiān fēng huǒ - 释义:连天烽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 出处: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 
- 33、金戈铁甲 jīn gē tiě jiǎ - 释义:金戈铁甲 同“金戈铁马”。 - 出处: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他如今管领着金戈铁甲,簇拥着鼓吹鸣笳,他虽是违条犯法,咱无甚势剑铜铡。” 
- 34、金戈铁马 jīn gē tiě mǎ - 释义:金戈铁马 金戈:金属制的戈;铁马:披有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铁马。比喻战争及戎马生涯。也形容军队或将士的威武雄姿。 - 出处:《新五代史 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 35、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 释义:风声鹤唳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 出处: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36、马放南山 mǎ fàng nán shān - 释义:马放南山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 出处:《尚书 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37、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 释义:马革裹尸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38、龙战玄黄 lóng zhàn xuán huáng - 释义:龙战玄黄 见“龙血玄黄”。 - 出处:茅盾《回忆之类》:“不过,当那一声焦雷打到我们面前时,童稚之心也曾欢喜而鼓舞,也曾睁大了惊异的眼睛,痴望着‘龙战玄黄’的天地,好像这一切本在意中,要来的总归要来,而现在是终于来了而已。” 
- 39、龙战鱼骇 lóng zhàn yú hài - 释义:龙战鱼骇 喻战争激烈。 - 出处:《中国现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以视建武元年以后,十二年以前,龙战鱼骇,盖不侔矣。” 
- 40、来好息师 lái hǎo xī shī - 释义:来好息师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